一直以來,林徽因就是一個女神,不僅是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這三個男人眼里的女神,更是千千萬萬“粉絲”們眼里的女神。但是,仔細想想,林徽因何以成為眾人眼里的女神呢?是因為她的才華嗎?不可否認,才華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絕不是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在我看來,真正成就了她的女神地位的,恰恰是跟這三個男人之間的愛情“傳說”。
這樣說,并非是指責林徽因不配被視作女神,依我之見,或許她自己也并不想做這樣一個女神呢。我只是想借此做一個小小的對比,相比于林徽因,被對林徽因一往情深的徐志摩拋棄的前妻張幼儀才是真正的女神,靠自己的努力活出女神的風(fēng)范。
當然,靠別人總是容易些,靠自己卻注定要經(jīng)歷不為人知的艱辛。
(1)握在別人手里的命運
1915年12月5日,年僅16歲的張幼儀和大她4歲的徐志摩在一場隆重的婚禮中正式結(jié)為夫妻,但他們之間的結(jié)合是一樁典型的“父母之命”式的包辦婚姻。一提到“包辦”,難免就讓人覺得不爽,實際上,徐志摩從一開始就對被“包辦”來的張幼儀懷著強烈的抵觸情緒,不過是囿于父母和祖母的壓力,不得不妥協(xié)于這樣一種安排。所以,表面上看,徐志摩和張幼儀是郎才女貌,兩個家庭也是門當戶對,但是,就是這一被長輩寄予了無限希望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個悲劇。
嫁入徐家之后,張幼儀一心想的就是做個好妻子、好兒媳,但徐志摩卻對她百般看不順眼,不知道彼時的張幼儀是否知道,作為一個浪漫詩人的徐志摩一心想要娶的卻是一個“新式新娘”。因為徐志摩懷有這樣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切的渴望,讓張幼儀被永遠的關(guān)在心門之外,他都不去看她,更不要說去了解她,愛上她就更是一個遙遠的神話。
1918年,長子徐積鍇出生后,徐志摩便遠赴英國讀書,留下張幼儀獨守空房。緊接著,徐志摩在英國邂逅林徽因,同時也如癡如狂地愛上了她。徐志摩為了這份熱烈的所謂“新式愛情”,毅然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完全不顧及當時的她正孕育著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據(jù)說當時徐張之間曾有這樣一段堪稱殘酷的對話:
張幼儀:“我懷孕了了。”
徐志摩:“把孩子打掉!”
張幼儀:“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呢!”
徐志摩:“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你看到人家就不做火車了嗎?”
這段對話是否真實,我們無從考證。但即使是杜撰,說徐志摩對張幼儀懷有如此這般的殘酷、殘忍之心,也并不冤枉他。想當時的徐志摩,全身心都是對張幼儀的厭惡和抵觸,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邂逅林徽因,一下子就點燃了他愛情的火焰,也讓他進入不管不顧的癡狂狀態(tài)。自由誠可貴,愛情價也高,但站在張幼儀的角度,我對這個一心追求自由浪漫愛情的詩人可以理解,但沒有任何一絲的同情,更無法贊同。
或許是徐志摩的無情傷透了張幼儀,有孕在身的她竟然同意離婚。就這樣,年紀輕輕的張幼儀成為了一個棄婦,人生也跌落至谷底。但倔強的她,卻堅持生下了第二個孩子,1922年,次子彼得出生,但遺憾的是,次子卻在三歲時夭折,又給了張幼儀沉重的一擊。
那一邊,徐志摩愛的如癡如醉,這一邊,張幼儀痛不欲生,看起來,勝負已然非常明了。而張幼儀之所以走進這樣的人生敗局,完全是肇始于那場被包辦的婚姻,命運被握在別人手里,就是這么的可怕和殘酷。面對這樣的命運,如果你是張幼儀該作何反應(yīng)?是恨徐志摩,抱怨舊社會?還是自甘墮落甚至尋死覓活?
(2)靠自己活出的精彩
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總有一些女人在被男人拋棄后一蹶不振,甚至尋死覓活。但是,張幼儀沒有走這樣的套路。
離婚之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張幼儀決絕地轉(zhuǎn)身,開啟了自己的新人生。首先,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遠赴德國柏林,學(xué)習(xí)德語,并入裴斯塔洛齊學(xué)院攻讀幼兒教育。從國外歸來后,則進入東吳大學(xué)教德語。再后來,她還出任過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副總裁,并在上海全權(quán)經(jīng)營管理一家云裳服裝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家新式服裝公司,采用獨特的立體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裝形式,在上海灘風(fēng)靡一時。
一時間,張幼儀獲得了“威風(fēng)八面”的社會地位,不過,僅以此來界定她人生的精彩,或許并不妥當。實際上,單從毅然同意徐志摩的離婚要求來看,張幼儀并不是一個懦弱的女子,作為妻子和母親,她有自己的柔情和不舍,但作為一個女子,她也有自己的倔強和勇氣。她可以被別人拋棄,卻永遠不會拋棄自己,正是靠著這樣一股執(zhí)拗的精神,才終于催開了自己人生的絢爛之花。
只此寥寥數(shù)語,便可道盡張幼儀人生的峰回路轉(zhuǎn),但這背后的心酸又有誰能夠體會千分之一二呢?張幼儀不僅養(yǎng)大了跟徐志摩的孩子,在徐志摩去世后,還一如既往的照顧他的父母,連徐志摩詩集的出版,她也是親歷親為。鑒于此,很多人說張幼儀是一個不計較的人,其實,她哪里是不計較,她只是不跟別人計較,而使勁的跟自己計較罷了。
其一,徐志摩對加諸己身的包辦婚姻滿是抵觸,試問,年紀相仿同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張幼儀,她難道會喜歡被包辦嗎?何況當時的幼儀正在上學(xué)還未畢業(yè),是半路被接回家中、披上嫁衣。但是,面對這樣的安排,張幼儀選擇了坦然接受,并一心準備著盡好自己作為妻子和兒媳婦的本分。
這是張幼儀的坦然。
其二,在明知夫君徐志摩對自己毫無喜歡之情的情況下,依然盡自己所有能盡的本分——關(guān)心丈夫、照顧公婆、生兒育女,在徐志摩多年的冷漠相待中,不吵鬧的度過一年又一年的時光,可見她的骨子里有十足的隱忍。
這是張幼儀的隱忍。
其三,在知曉夫君徐志摩愛上林徽因并且已經(jīng)明確要跟自己離婚后,作為一個女人,她不可能沒有害怕,也不可能沒有抱怨和糾結(jié),我想,她當時也是向徐志摩表達過自己的“不愿意”的,甚至懇求過。但是,面對徐志摩的去意義絕,柔弱的她也一改往日的面目,毅然簽字離婚。并且在離婚后追求學(xué)習(xí)和進步,開始追求自己的獨立人生。
這是張幼儀的決絕。
如果只有這三點,張幼儀當然也算得上是一個不凡的女子,但她所擁有的還遠不止這些。在徐志摩去世后,她以養(yǎng)女的身份繼續(xù)照顧徐志摩的父母,同時還為這個曾拋棄自己的男人操持一切的“后事”,親歷親為出版詩集。
她也許恨過他,但終于不再恨。這是張幼儀的釋然,也是張幼儀為自己選擇的后半生最得體、從容的姿態(tài)。
解放前夕,張幼儀赴香港,1954年與與醫(yī)生蘇某成婚,并與蘇某度過了18年的安詳晚年時光。1972年蘇醫(yī)生病死,張幼儀赴美,1988年病死于紐約,是徐志摩情感生活中活得最長的人。
談張幼儀,不禁讓人想起魯迅前夫人朱安,朱安自嫁了魯迅,便認定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即使在被魯迅拋棄后,也始終沒能找回自己的價值和地位。但張幼儀不同,同樣是作為被拋棄的女人,魯迅的前夫人朱安是一生欠安,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卻在嘗盡心酸之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3)如果沒有林徽因,徐志摩會愛上張幼儀嗎?
對于這個問題,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一個人能夠愛上另一個人,一定是從了解和接納開始的,即使不了解,內(nèi)心也一定是接納的。有了這份接納,就好比打開了一扇窗戶,讓對方走進自己有了可能。
但是,徐志摩的心門從一開始就對張幼儀上了一把大鎖,對于徐志摩來說,包辦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一定是無法孕育和滋生他所向往的愛情味道的。所以,他不僅不去接納和了解張幼儀,還幻化出一個越發(fā)讓他討厭的張幼儀。其實,徐志摩眼里的林徽因,不也是他自己幻化出來的嗎?事實上,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
要我說,相比于張幼儀,徐志摩才是真正的悲劇人物。決絕的拋棄張幼儀后,徐志摩擁有了追求林徽因的自由,但天不遂人愿,智慧如林徽因,卻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梁思成。再后來,徐志摩愛上陸小曼并結(jié)婚,但與這位嬌慣任性的大小姐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更重要的是,這段愛情的道路還沒有走出多遠,徐志摩就因為一場意外早逝了。說他悲劇并非因為他的早逝,而是因為他終其一生都在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追求而追求。他是一個執(zhí)著的人,也是一個固執(zhí)的人,固執(zhí)如他,沒有人能拉他走出這場愛情的迷局。
如果有來生,我相信徐志摩會愛上張幼儀。
女神并不是天生的,女神也曾是被別人左右命運的“可憐人兒”,但她沒有在那樣可憐的境地中自甘墮落,也沒有刻意的去恨和報復(fù),而是在明白大勢已去不可挽回之后,決絕的放棄,倘出自己的一條大道。歷經(jīng)被人拋棄以及之后逆襲過程中的無數(shù)艱辛之后,這才有了女神的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