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五斗米折腰——多給兩斗那才好。這是一句調侃陶淵明的話語,且順帶著諷刺了一些整天借著寫詩來大發不得志之牢騷的文人墨客。自小學起,我們的課本上便隨處可見一些因名落孫山、明珠暗投等等諸多令詩人們不爽的緣由,而寫出的抨擊腐敗、捶胸頓足、不屑世俗的詩篇來。我們要做的是,感受一下這些不得志的哥們心中那份無奈和憤懣,再替他們想出一些有的沒的所謂情感出來。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后半句或許是真的,前半句我就有點不理解了。在說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么一句飽含無奈和充滿酸意的話語之前,陶淵明曾多次為官,且都是些無足輕重的芝麻小官。陶淵明祖上曾是豪門,到了他這一代卻已是完全沒落了。陶淵明的意思是,他本來是不屑于做官的,但奈何是個人都得吃飯是不,于是不得不自屈身份一次次的入仕做起小官。在多次經受官場世俗的打擊折磨之后,惡心夠了的他決定回歸田園,寄情山水,美其名曰“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我想,一個從小就沒有世俗之韻的人,一個鐘愛山水田園的人,一個有著自己主見和思想的人,竟會因為家道中落尋求溫飽而委屈自己一次次的干起了做小官這些個折磨人的事情來。最終不得不因為朝廷給的俸祿太少,狠下心來跑回去自己種地。倘若是朝廷能夠再大方些,多給些俸祿津貼提成這東西,再給個將軍宰相什么的當當,估計陶淵明就不會憤而出走,回歸田園了吧。說到底,官小錢少奉承多,缺名無利不得志。問題就出在這個不得志上,想來官場出頭已是無望,倒不如寄情山水,寫寫詩種種豆,沒準還能留名于世。不曾想,這個回歸田園還真是回歸對了。此后多少自以為懷才不遇的人,便以陶淵明為榜樣,學學他寄情山水,不屑世俗官場,一如當年的陶淵明酸溜溜的說道哥我豈是會為了區區五斗米折腰的人。
“想我堂堂某某大詩人,竟會屈才干這么個小小的地方官兒”“我飽讀詩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竟然會名落孫山,世道黑暗,家國無望也。。。”“鄙人空有一番愛國情懷,報國之志,怎奈報國無門,罷了,寫首詩來表達下俺的郁悶之情罷”此般詩文,在我們的教科書里可是不計其數。當年在教室里,厭倦了這番發牢騷的詩作的我,開始想著,莫非,天下之大,人才竟會這般凋零,只剩下這么幾個寫詩的人是學而有術的?莫非寫得出一手好詩就可以領兵打勝仗、治國平天下?莫非。。。嗯?!
家國社會總是有些大致分工的,哥們你的詩寫得這么好,好好讀書寫字,干個詩人不好?何苦非要趟官場這渾水呢。趟渾水也就罷了,你還揮筆狂書,搞得好像全天下就你一個人才了一般,國家真要是讓你來領兵打仗治國安邦,真不知是福是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