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青春嘩嘩不見了——相逢已白發

唐詩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它的魅力,不僅僅在于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有時一些生卒年不詳、資料缺失嚴重的詩人也能獨領風騷;不僅僅在于那些已知的名句,而是總能發現令人靈魂震顫的“蒙塵”之句。

我以為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已足夠好,劉長卿的“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已足夠佳,卻發現司空曙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一點也不遑多讓,發現李端的“夜靜臨江哭,天寒踏雪歸”毫不遜色……真的是高手層出不窮,佳句異彩紛呈。

一句話,唐詩的魅力就在于——永遠沒有最好,愈研究愈發現只有更好。

在唐大歷年間,還有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就是韋應物。印象中他最有名的詩篇就是《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最后兩句歷來被稱為名句,儼然一幅山水畫。這當然是無疑義的,詩評家向來認為韋應物的詩歌特色,上追先秦風雅之中正,下承盛唐王、孟之寫意,故被列之為山水田園派詩人,并稱為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

韋應物的家族是當世大族,算得上是豪門。但豪門也有不順遂的時候,沒有人能夠始終一帆風順。大歷八年(公元773年)的秋冬之際,韋應物南下江淮到廣陵(今江蘇揚州)謀事,盤桓了八、九個月一事無成,于是在大歷九年(公元774年)秋天,懷著悵然若失的心情北歸。就在回家的途中、淮水邊上遇見了曾在洛陽做過同事的李主簿,此時李主簿亦已衰老,過著隱居生活,韋應物于是寫下了《淮上遇洛陽李主簿》。詩歌內容卻是以李主簿的口吻敘述:

結茅臨古渡,臥見長淮流。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

寒山獨過雁,暮雨遠來舟。 日夕逢歸客,那能忘舊游。

首聯“結茅臨古渡,臥見長淮流”,寫了李主簿在古渡口邊結茅舍隱居,可以臥看淮水奔流??此骑L景寫意,實則從古渡口、逝水東流中已看出歲月滄桑的端倪。

頷聯“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這是非常精彩動人的千古名句。人與樹相互映襯,樹已逢秋,人亦老去,窗里將老之人,面對門前衰老之樹,想起歲月不居、壯志難酬,焉能不英雄氣短?寫出了李主簿的衰老形象與凄涼心境,當然也寄寓著韋應物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心理。

頸聯“寒山獨過雁,暮雨遠來舟”,“寒山”對應深秋季節,“獨過雁”比擬李主簿的孤獨蕭索;“暮雨”照應了上文的人老樹秋,有渲染出一派凄風冷雨的景象。

尾聯“?日夕逢歸客,那能忘舊游”,在傍晚遇到了我這位北歸的客人,李主簿哪能忘了故人(舊游,指以前一起游玩的朋友)呢?詩句至此而了結,至于李主簿如何熱情招待作者,我們不得而知,只能靠想象來彌補作者的留白了。

本詩中的“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實為不可多得的名句,渲染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境,千年讀來猶使人意興闌珊。

下班后有時到附近走走,看著市民公園周圍的花草樹木,想著年華飛度,真真有悲秋之感。已經人到中年,仍然在生活面前束手。既沒有給家人一個好的交代,更沒有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實現,恰如“道理都懂,卻依然過不好一生”一般,心頭明如鏡,現狀如污泥。在那猴年的馬月,能否實現心中所愿,庇得父母妻兒俱歡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