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老戲骨無數且少有的敏感政治題材電視劇 ——《人民的名義》刷爆了整個朋友圈。
與達康書記的后來居上不同,一位吃炸醬面、住老樓的 “小官巨貪” 趙德漢,從一開場就令人眼前一亮。飾演者侯勇渾身都是戲,可謂是最亮的配角。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趙德漢并沒有像我們以為的貪官那樣買古董、置房產,反而是把整整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都藏了起來,一分錢都沒用。
用他的話說,是有病,或者說是 ——窮怕了。
而這種扭曲心理的產生,往往是由于自小被灌輸類似于 “你不能亂花錢,有錢就要省!”、“我們已經很窮了,你就不能懂點兒事嗎?”、“你知道我們為了你花了多少錢嗎?你對得起我們嗎?” 這樣的觀念。
美其名曰 “窮養”。
我不明白的是,“窮養” 難道不是為了讓孩子懂得金錢來之不易需珍惜的道理嗎?
這種一味向孩子灌輸我們家窮,我們什么也買不起的行為,不是很可怕嗎?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漸漸地,他們就會在心里形成這樣一種觀念:
錢要拿在手里才安心,買東西要夠便宜才舒心。
我在做論壇版主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外企高管,他能力很強,存款也有幾百萬。但是他有兩個很奇怪的原則:
1. 不買房
2. 不要小孩
理由是他覺得自己攢的錢太少,還沒有準備好。
更讓人驚訝的是,我們一起做線下活動時,他總是帶著一個與精干行頭格格不入的塑料杯子。
后來得知,他覺得掙錢不易,而飲料是很奢侈的東西,要節約就只能喝白開水。
一起吃飯的時候,他總是教育我們老一輩生活多么艱難困苦,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艱苦樸素。
半個月前又聯系了一次,如今 35 歲的他,依然沒買房,也沒有女朋友。
經常被灌輸貧窮價值觀的孩子,往往長大后會特別渴望金錢,同時把金錢看得特別重。
因為唯一能讓他們感到安心的,就只有手里大把大把的現金。而他們的下一代,也會因為耳濡目染接受同樣的價值觀。
“貧窮” 的想法就像一柄枷鎖,如果沒有被你摒棄,就會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
我們的現在都是由過去決定的,我們是怎樣的人是由原生家庭的狀態決定的。
我們的價值觀、生活習慣、學習行為、溝通方式、情緒表現等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如果大多數時間我們能感到被愛和滿足,是會培養出健康的人格。相反,如果經常處于安全感缺失的環境,就很容易生出自卑、脆弱的心理。
有的人會為了夢想艱苦奮斗、拼命逃離體制,追求想要的生活。有的人卻只能拼盡全力爭取一份體制內的工作,只為了滿足心理的安全感。
失去安全感的人很容易成為 “中國式好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會下意識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主動把自己放在 “弱勢” 地位,因為處于弱勢會讓他們感受到安全。
事實上,原生家庭造成的最可怕的問題并不是個體的心理問題,而是對整個家庭和下一代思想的影響。
即:父母不會愛 —— 孩子缺愛 —— 孩子的孩子不會愛 —— 惡性循環。
萬維鋼老師的《精英日課》中,是這樣定義貧窮的:
貧窮,不在于一個人享受的物質水平,而在于 TA 生活的壓力和不確定性。
簡單來說,就是安全感。而這種貧窮最可怕的點在于貧困帶來的壓力有一種生理作用,不但持續一生,還會遺傳。
好在,擺脫貧困的方式并非沒有,只是很難。
不久前,有這樣一條新聞:
61 歲的張勇和 60 歲的朱靜,賣房子送女兒去美國留學,并要求女兒不能找外國人做男友,更不能嫁給外國人,還要回國工作。但是現如今女兒不僅留在美國工作,還要嫁給外國人。張勇先用 “斷絕父女關系” 威脅未果,就借助輿論施壓。
最讓我心驚的是張勇的這句話:“如果和唯一的女兒失去了來往,這剩下的幾十年可怎么過?將來我們老兩口老了誰來照顧?”
你看,說到底,他們要的也還是安全感,為了滿足自身的安全感,想要剪掉孩子飛翔的翅膀。
事實上,在好的家庭模式里,孩子都是以父母為榜樣;在不好的家庭模式里,孩子都以脫離原生家庭為奮斗目標。
但是話說回來,縱然原生家庭與你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也不能以此作為放棄自我的借口。
不會控制情緒,原生家庭的錯;人際關系不好,原生家庭的錯;心態消極失衡,還是原生家庭的錯。
“原生家庭” 就像是《人民的名義》中的達康書記,默默地背起了所有的鍋。好像每個人一有不如意就全是原生家庭的錯。
可是你想過沒有?這樣的思維方式是不對的,會出問題的。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當我們把所有問題都歸結為 “原生家庭” 時,其實也是在回避自身問題和退縮。直面問題很難,但是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就舒服很多。這種想法相當于:不是我對自己不負責,而是父母沒有教好我。
可是,然后呢?
這就是你自暴自棄,心安理得做一個失敗者的理由?
誠然,不少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從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但是因為自己感受過苦痛,就要下一代承受相似的痛苦,這個邏輯不是很奇怪嗎?
有人說,原生家庭最可怕的一點是,時光已逝,再無機會治愈。
想想看,真的沒有嗎?
還記得自己為什么要努力嗎?不就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不再重復上一代的模式、過上想要的生活嗎?
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應該有勇氣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幸運的是,這一次我們清楚地知道,原生家庭無法改變,但你可以改變。
拿到一手好牌不是本事,把一手爛牌打得出神入化才是本事。
那么,如果我們想改變,該從哪里下手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兩個問題:
1. 你是否真的有想要改變的主觀意愿?
雖然每個人的判斷標準都各不相同,但也很簡單,那就是:
此刻,你是否喜歡現在的你?
我們已經過了那個幻想著會有王子騎著白馬來拯救的年紀,我們該正視自己,通過努力去實現自身價值。
直面現實總是痛苦的,因為我們會看到自己最真實或是最丑陋的那一面。可是只有正視已然存在的問題,才是開始改變的前提。
你做好準備了嗎?
2. 改變不是馬上就會發生的
改變需要時間,就像你不能一口氣吃個胖子一樣,看完這篇文章你也不會馬上就發生改變。
你可能要在往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不斷行動,也許很快,也許要很久,而且這個過程并不輕松。
你會焦慮、會難過、會痛苦,甚至于,很長一段時間之后,你并不會感受到任何改變。
因為決定改變結果的,永遠是你做出的行動,而不是熬過的時間。
明確以上兩點之后,也許下面的三個方法可以幫到你更快改變:
?擺脫舊的思維定勢
我們渴望熟悉,害怕陌生,以至于總是會想要回到與原生家庭類似的關系中。所以我們會在與原生家庭相似的人身上感受到強烈的吸引力。
比如,一個女孩子從小缺失父愛,或是父親很少表露感情,那么她未來就很有可能會選擇一個類似的男人做伴侶。
所以,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自身的哪些行為是與原生家庭相關的,哪些是為了迎合內心對于原生家庭熟悉感而選擇的。
?建立獨立的家庭關系
明確選擇原因之后,要改變的你最先會面對的一個抗力是:原生家庭的拉扯。這種力量會不斷侵蝕想要改變的意愿,最終讓你妥協。
還記得《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嗎?典型的重男輕女家庭,女兒可以委屈,兒子就必須寵著。更可怕的是,這好像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因此,必須脫離你的原生家庭,才能建立真正獨立的家庭關系。
?別讓傷害持續下去
假如原生家庭傷害了你,請讓傷害到此為止!
莫言在《母親》一文里寫到了兩處他在小時候不能理解,但影響深遠的事情。第一處是:
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里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饑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這一細節,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義。
第二處是為了一塊豆餅學狗叫,爺爺批評他時說的話:
嘴巴就是一個過道,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草根樹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樣的,何必為了一塊豆餅而學狗叫呢?人應該有骨氣!
這些上一輩樹立的榜樣,讓他在直面社會黑暗時,依然沒有忘記人性中高貴的、有尊嚴的一面。
事實上,讓原生家庭傷害停止的關鍵,就是為下一代提供一個穩定而溫暖的家庭環境。
請記得,選擇權在你,好的經驗就傳承下去,不對的事就讓它停下。對于你的孩子來說,你現在的樣子就是他未來的原生家庭。
羅曼·羅蘭不是也說: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面目之后仍然熱愛生活,且行且珍惜嗎?
所以,加油吧,英雄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有能力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