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家教書籍在我國逐漸興盛起來,用“雨后春筍”來形容并不過分。2013年以來,微信公眾號的興起,朋友圈轉發的育兒文章席鋪天蓋地,令人目不暇給。
這是一個好現象,我身邊就有一些擅于學習的家長從中受益。2019年寒假前,我到錢小能的學校參加一個心理學講座,親耳聽到那位心理學學者告訴校長,她感覺近幾屆家長的家庭教育素質明顯增強了。但有時也聽到另外一種聲音,有家長說,為什么自己越學習、越反省,反而越焦慮了:對于孩子,究竟是自由好還是應該約束?是應該放養還是圈養?是應該搶跑還是按部就班?是應該寬松還是嚴格?是應該窮養還是富養?孩子犯錯,是應該懲戒還是要講道理……
當我們同情那些掙扎在教育的水深火熱中的家長的時候,也不由自主想起那些時下流行的育兒觀念,它們總帶有一種“如果不這么,那么就會怎樣”的語氣。譬如說,“做到以下三點,孩子就會考出好成績”,“女兒要富養,兒子要窮養”,“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更聰明”,“母親的格局決定孩子的一生”,等等,不勝枚舉。他們擺出一個觀點,然后一二三列舉幾個類似的案例,就一本正經、斬釘截鐵地下結論了。我本人極端反感這些所謂的育兒觀,他們既缺乏實際經驗,也缺乏深入的調查,沒有切身的生活體會,更忽視了生活和人性的復雜幽微,僅憑兩三個子虛烏有的簡單案例就得出粗暴且似是而非的結論,不得不令人滿懷警惕。
還有市場上頗受追捧的一些操作性很強的明顯粗制濫造的育兒書籍,先是煞費苦心取一個吸人眼球的書名,然后,要么借助一種理念,要么借助一種工具,或者借助某種思維模式,手把手地告訴家長怎么做才能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洋洋灑灑十多萬言出爐了。缺乏實踐和思考的家長乍一看見,哦,太有用了!也很好操作!趕緊買回來照著做。一試,在自己孩子身上不靈,馬上拋一邊了。
這是部分家教類文章作者的問題,但家長呢,說的是那些熱愛學習仍舊迷惑和焦慮的家長,他們今天看了一個人的觀點,覺得很受用,恨不得馬上把孩子拉過來試一試。明天看了那個人的觀點,覺得還是那樣做更科學,孩子應該那樣對待。實驗很多次后,他們像邯鄲學步者,反而不會教育孩子了。于是,他們渴望誰能給自己一個標準方案,一套標準化的育兒流程,可以幫自己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怎么可能呢?同樣的理念,有人這樣理解,有人那樣理解;有人能變通運用,有人只能理解一點表面。
你說對孩子嚴格要求好,貝多芬的父親和傅雷的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是嚴格甚至嚴苛了,可這兩人形成了多么乖張暴戾的性格,遇事無法變通,也無法被他人理解,不易跟人共事和協作。這一種悲劇性格,使他們最終也無法扼住命運的咽喉,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個人成就,可他們自身的性格沖突和生命悲劇,令人無比痛惜。
你說慈母敗子,可老舍和胡適的母親都對自己的兒子慈愛有加,她們的兒子不但沒有人品敗壞,還取得了人生大成就,擁有和諧的人格和寬厚誠摯的心靈。
你說滿足孩子好。英國BBC拍攝的一個真實的家庭教育觀察節目里,一位含辛茹苦的單親母親Shantel唯恐虧待自己的三個孩子,一天打三份工,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要求。周末,媽媽帶孩子逛三個小時之后,孩子們居然一次在超市花了130多英鎊買玩具和各種吃食。讓訪問者感到驚異的是,三個孩子得到了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臉上卻仍然沒有什么笑容,一副毫不感激的樣子,既看不出滿足,也看不出幸福。
你說要延遲滿足好,可是心理學者說,有些受到延遲滿足的孩子因不能得到及時的回應和愛撫,壓抑自己的欲望,變得對人冷淡而隔膜,對父母和社會都缺乏回饋和熱情。
你說一定要給孩子自由,讓他自由自在的成長,可為什么有的孩子在自由自在里迷失,變成一個荒廢時光、不肯上進的小混混呢?
這就讓我們明白,任何一本哪怕經典的家庭教育書籍,都只是從一般的、典型的現象里提煉出作者的體會和心得,而孩子成長的背景均不相同,怎么能要求作者量體裁衣,完全吻合每一個個體呢?教育,是非常細節化、非常個人化的東西,它借助于直覺,更講究科學,它是樸素的,但并非簡單的,它的規律隱藏在生活之下。
個體是什么樣呢?還是英國BBC公司,近期制作了一部三集紀錄片,叫做《寶寶的神奇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這部紀錄片邀請了多位英國兒童發展領域的頂尖專家,以英國各地的兩千多個家庭為樣本,匯集了0~2歲嬰兒成長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探討了嬰兒在生命最初兩年里的思維變化。我們從中看到,人類成長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復雜性,神奇得令人震驚,怎么能拿一個觀點和理念生搬硬套到一個孩子身上呢?
二十年前,我國第一本親子教育書籍《哈佛女孩劉亦婷》火遍大江南北,無數家長將其奉為教育圭臬。可有識之士說,你即便毫厘不差地仿照書中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也不可能再教出第二個劉亦婷出來。這話明智!幾年后,開始有不少讀者對這本書口誅筆伐,從各種方面尋找它的不足之處,還有好事者到哈佛追尋劉亦婷的成長后續,發現她也不過爾爾。可我們就不會心平氣和地想想,一個培養出哈佛學生的家庭多少都有我們學習的地方,取其精華,祛其糟粕,靈活變通,一本書哪怕對我們有一點觸動,那也沒白看呀!
事實上,哪怕一個對家庭教育研究特別透徹的學者或教育家,也不可能給我們一副家庭教育的靈丹妙藥,抱著一種挑剔的心情打開任何一本教育類書籍,哪怕是盧梭的《愛彌爾》和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們都能從中發現作者的局限,但那些給我們火花一閃的靈感和啟發的教育理念,跟我們心心相印的思想,總勝過局限和不足吧。
我們不能忽視,當作者寫下他的文字的時候,總是對讀者有期待的,都假定他的讀者是一個有智慧并善于吸收的人,假定他的讀者是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
教育本來就是一門微妙的藝術,而藝術哪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章法,存乎一心,用其一理,重在變通與創造。任何絕妙的經驗和看似完美的理論都不能不動腦子拿過來就用,而是要消化在我們的血液里,豐富我們的知識,啟發我們的心智,變成我們的行動,完成新的創造。
錢小雅和錢小能的教育方式顯然不能相同,如果把教育錢小雅的方法套在錢小能的身上,非出亂子不可,反之亦然。錢小雅的性格莊靜而嚴謹,錢小能的性格張揚而活潑。對錢小雅就不適宜嚴格的教養方法,需要設法給她寬泛自由的環境才有利于她性格和諧發展。錢小能呢,如果再鼓勵他奔騰開放,不加約束,他就可能失去成長的尺度,本來可以長成高大的喬木,卻可能長成一棵旁逸斜出的歪脖樹。
我主張自由教養,讓孩子在寬松自由的氛圍里快樂成長。你問我,難道孩子不需要約束嗎,你問我自由和約束的邊界到底在哪里,我的確無法回答,因為我并不了解你的孩子。我只知道,沒有約束的自由不是自由,沒有自由的約束就是專制。邊界和分寸的把握,在于你對孩子的了解程度。
凡是懂教育的父母,不管是居住都市的社會精英,還是窮鄉僻壤的草根山民,都是既明白愛的藝術,又有嚴的分寸,他們的教育方法暗合了教育規律。
如果我們聽說有的父母對孩子一味的寬容慈和,有的父母對孩子一味的嚴格規范,而孩子卻長得陽光向上,性格和諧,那一定是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有要求和限制,嚴格的父母對孩子也慈愛,只不過被我們忽視了。教育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人們用心探索、實踐才能發現的。
我們得明白,平凡生活之下,很多日子就是很平淡無奇的,任何理論和觀點都只能是點撥和啟發,究竟該如何做,需要我們的智慧加以取舍。孩子發展的助力在于父母的智慧?、情感以及內心的激情?,父母尤其是母親獨立的思辯能力、對事物的洞察力、對自己孩子的了解、樸素的愛和真誠的表達,比任何理論都重要。
各類教育書籍雖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許多教育專家和學者竭盡所能,把一生都獻給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并如何使他們獲得良好成長的事業上,他們寫書和文章,告訴我們兒童和青少年的特點和規律,總結出成長的共性和教育方法,高明的家長學習后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普通人如果能用心閱讀,一樣能得到啟發和幫助。
當我們學習他人智慧和經驗的時候,應當虛懷若谷,敞開心靈,讀進去才能得到啟發。我們應當避免抬杠和鉆牛角尖,避免思維狹隘,走極端。在錢小能小學后兩年和初一階段,我非常自以為是,認為所有的育兒書大同小異,沒什么新意,甚至覺得許多家教學者、專家根本不如自己高明,放棄了學習。事實證明,我放棄學習的兩三年,恰恰是我各方面停滯不前的幾年。等我又抱著虔敬的心重新閱讀時,我的生活和家庭教育活動都重新流動起來,就像一條冰凍的河遇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