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為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海薇閣單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態】
“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貓胡同里一片死寂,這寂靜化為一股寒氣透進我的肌骨。忽然,后墻下傳來一聲貓叫,在大雪涂白了的胡同深處,貓婆故居那墻頭上,孤零零趴著一只貓影,在凜冽中蜷縮一團,時不時哀叫一聲,甚是凄婉。我心一動,是那尖臉小黃貓嗎?忙叫聲:“咪咪!”想下樓去把它抱上來,誰知一聲喚,將它驚動,起身慌張跑掉。
貓胡同里便空無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慘白,還有奇冷的風在這又長又深的空間里呼嘯。”
這是當代作家馮驥才寫的《貓婆》一文的結尾。
在散文中,一般要有用一句或一段能使全篇文章提振起來的精彩名言警句才好。《貓婆》的結尾將全文統一收束起來,在文中很有力量。如果沒有結尾這幾句,文章就無法統一,也沒什么余情了。
馮驥才的散文,具有濃厚的小說家或畫家氣息(早年學習過丹青,曾在天津書畫社專事繪畫)。他善于捕捉細節或場面,總能把它們寫得活靈活現,生動傳神,又富有“小說化”的氣息。當他涉足景觀或傳達感受時,通常機巧地訴諸畫面的方式,或以具象替代生活印象,很少有空泛拈燥的表情達意,而且往往輔之以音樂感,有心靈在表白的詩韻、精神在渴望自由中盡情舞蹈的感覺。他的一些懷人憶事的散文,是可以當作小說來讀的。
特殊年代的題材小說在馮驥才的創作中占據了很大的地位,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在特點上也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他曾提出過“寫人生”的主張,主張描寫人生的況味,表現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他為市井街坊和天津衛碼頭上的種種奇人做寫生并使用具有畫面感的語言描繪;在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生存空間里刻畫著形形色色的人世百態;用“可視化的語言”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天津衛的民俗畫卷。
《貓婆》算是這個民俗畫卷中的一筆,之所以選它做評不外兩個原因:一是《貓婆》屬于“傷痕文學”(淺淺的沾了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二是昨天自己寫了一篇《野貓的故事》,對貓還余熱未消,不妨趁熱打鐵把貓事進行到底。
《貓婆》雖然算散文但是如前所說“是可以當作小說來讀的”。實際上《貓婆》是由厭貓、送貓、養貓、丟貓、尋貓、愛貓、憐貓、感貓等一系列小故事(片段)組成的。貓婆不僅是本文的核心,她還是把這些小故事串起來的邏輯上的主線。
但凡有些常識的,都能會意藍眼睛小母貓、貓婆、貓胡同是什么意思。暗示可視為散文的生命,它可以分兩部分來看:一是筆法的暗示,一是材料的暗示。《貓婆》的結尾也不例外,它的好處全在作者能用暗示的筆法去描寫暗示的材料。它是該文的中心和升華,至于前面各部分精細的描寫,全是為它服務的。
《貓婆》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先寫每日夜半貓兒們擾民,致使主人公不僅“每每把它們趕跑”還想換房子搬家。并用“奇怪,哪來這么多貓,為什么偏偏都跑到這胡同里來聚會鬧事?”一句,為貓婆埋下伏筆。
送貓這個說法有點勉強,應該說要貓比較合適。可是該段只描寫了小貓可愛的樣子,僅僅用“情不自禁”四字就完成了從厭貓到要貓的轉變,相對于友人送貓的描寫而言顯得很單薄,所以還是將這段定為送貓吧。
養貓這段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描寫得十分精彩。但作者用了“我也是視貓如命了。”說愛貓過于武斷,用養貓概括比較合適。
丟貓和愛貓是有因果關系的,因為通過對貓的了解,所以主人沒有再關門攔阻,導致丟貓。
尋貓是全文的重點,因為尋貓引出貓婆,隨著對貓婆的深入刻畫和描寫,貓婆就成了本文的主體,讀者的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這有點跑到瓜田里順藤摸瓜的味道,從厭貓開始沿著貓這條線索一路摸下去直到摸到貓婆這個最大的“瓜”。
愛貓、憐貓、感貓也是順著貓這根藤來的,主人公愛貓的標志是“藍眼睛的丟失雖使我傷心很久,但從此不知不覺我竟開始關切所有貓兒的命運。”這不是愛屋及烏,而是因為貓婆對“我”內心的觸動。
憐貓是因為貓婆死了,無人照料的貓兒們使“我”自覺地付諸行動,開始為貓的生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兒。中間穿插了一個小故事,直擊人性很有味道。
感貓這段心里描寫不多但感情澎湃,非此不能結尾。可以說結尾這段偏印象的描寫是很成功的。
雖然作者的描寫部分生動精到,十分值得學習,但我覺得從寫作的角度來說還是拿自己寫的野貓一文與《貓婆》做個比較為好——容易說明問題。
我寫的《野貓的故事》很簡單,就是圍繞古人說的“家貓失養,則成野貓,野貓不死,久而能成精怪。”展開的。
盡管就寫作而言野貓一文與《貓婆》不能相比,但因為該文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的,它的內容亦是不差——《聊齋》里也有類似的貓故事,只是因為有些東西不符合當代,沒法在本文中詳說。
這里只做如下兩個方面的比較:
一、《貓婆》里的大野貓寫得太簡單,實際上文中的大野貓充其量不過是流浪貓罷了,野性無法與野化貓相比,野化貓亦無法與野貓相比。
二、《貓婆》一文涉及的東西點多面廣,作者把對極大極廣極復雜的事物僅僅通過一些人、貓故事表現出來,這顯然不是散文所能勝任的。
此比較沒有一點對《貓婆》一文菲薄的意思,任何作品都逃脫不了時代的局限性;對于這個問題本文是回避的,本評文只是從寫作的角度來說明問題的所在:
寫散文不要以短小的文字寫繁復而大的景物或事物;欲在一小文中遍寫一切,結果必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