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羽小花
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
從2013年到2018年,我國婚姻登記人數逐年下降,隨之帶來的是出生人口下降,人口老齡化上身。
于是有委員提出“降低婚齡”或許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之一。
我還清楚地記得老師家長們的諄諄教導:18歲之前不能早戀,會影響學習。18歲的年紀,大多數人應該正在讀高三吧。
有網友表示:
18歲前不允許早戀,18歲就允許結婚了?這個零跨度的變化好難適應。
20歲的法定結婚年齡,26歲被催婚,以后的父母要提前兩年操心兒女的婚姻大事了。
不用讀書,不用戀愛,就為了盡快造人?
不結婚的理由和年齡基本沒有任何關系吧,主要是愿不愿意結婚。
……
在某平臺發出的問卷調查中,將近70萬網友發表了意見,“不贊同下調結婚年齡”的聲音呈一邊倒的趨勢。
01
父母愛情:年齡或許真的限制了結婚的早晚
70年代,結婚講究“三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加上“一響”即收音機,稱之為“三轉一響”。
80年代,結婚“三大件”升級:(一般都是單門的)、電視機(一般都是黑白的)、洗衣機(一般都是單缸的)這“三大件”。
我的父母在80年代結婚,因為家境不好,父親勉強按照70年代的彩禮標準娶了母親,可是依然沒有影響他們這么多年的感情。
當年的母親剛滿20歲,如果在那個相對純真的年代,下調適婚年齡,或許我會提早兩年出生吧。
02
經濟越發達,越不愛結婚
在2018年的數據中我們發現,上海、浙江結婚率在全國排名倒數,分別只有4.4‰、5.9‰,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結婚率也偏低。
生活節奏快、經濟壓力大、先立業再成家……成為他們不婚的理由。
麗麗18歲就從老家出來打工,在廣州工廠的流水線做了2年,不安于現狀,和小姐妹做起了服裝生意,從擺地攤,發展到現在三個連鎖門店。
從24歲開始,她就被父母催婚,因為鄰居家比她小兩歲的妹妹去年就結婚懷孕了,父母堅信: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趁年輕要找個好人家嫁了。
可是在廣州這樣的大都市,身邊30歲還沒結婚的都還沒開始著急,她想先做好自己的事業,再考慮終身大事。
如今31歲的她經濟獨立,活得特別有底氣,婚姻是她而言,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遇不到合適的,寧愿選擇繼續等待。
03
書讀得越多,結婚就越晚
2016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的數據顯示,受教育的程度對國人的初婚年齡有很大影響,大專以以上學歷的初婚平均年齡是25.9歲。而蘇州高學歷初婚平均年齡34歲。
18歲高中畢業,22歲大學畢業,25歲研究生畢業,只有極個別的人會選擇在學業未結束之前結婚。
研究生畢業還是想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如果一畢業就考慮結婚,婚姻的經營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如果再生個孩子,就更難全身心投入工作了。
慧慧高中復讀一年,只為了考取北京理想的大學,后來如愿以償,23歲本科畢業,在24歲接受了男友的求婚,25歲有了愛情的結晶。
公婆不愿意到城里幫忙帶孩子,慧慧成為“相夫教子”的全職太太,每天都是洗不完的衣服、換不完的尿不濕、還有做不完的飯......
慧慧的爸媽經常會在她耳邊叨叨:我們窮其一生培養的女兒,每天所要面對的是這些鍋碗瓢盆。
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人不愿意結婚?
低質量婚姻不如高質量單身;
只愿等待不愿將就;
一個人更自由;
結婚成本太高;
育兒費用太貴;
結婚不再是必要的經歷;
買不起安居的房子;
給不起高額的彩禮;
......
總有一個原因成為我們不愿意結婚的理由,而這一切都和“適婚年齡”并沒有半點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