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作家薩繆爾·貝克特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寫不出來,也要繼續寫。他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因在表現人類苦惱上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我在《開始寫吧——非虛構文學創作》介紹練習拼接方法時看到的。
優秀作家都善于收集整理信息,然后以新的方式把信息組合在一起,這個過程就是拼接。當你感覺沒有寫作素材時,把你每天記得的事情都寫下來,能寫多長就寫多長。接下來書中介紹了如何進行具體的拼接。
過幾天后,你閱讀這些新寫的內容。選擇三處能在細節上承上啟下的地方作為分界點,然后把你的文章剪切粘貼成三部分,為每一部分加一個小標題。現在你可以再仔細修改一遍,然后在每兩部分之間添上過渡段。這些新素材正是你以前的寫作過程中忽略或缺少的部分。或許你用這個方法能創作出四篇新作來,或許只寫出一篇。
最近我在看臺灣散文大師林清玄的文集。他的文字看上去普通,但文字背后折射出讓人深思的道理。從一件件小事上,他都能看到禪道。這也許跟他苦心修禪大徹大悟有關。他30歲之前,曾是一家報社的總編輯,在審定樣刊時偶然讀到一句話,到了三十歲的時候,要把全部的時間用來覺悟。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把全部時間用來覺悟,就會一步步走向死亡。因為這一句話他開始思考什么是覺悟,辭去工作上山閉關修禪。
林清玄的文章中隨處可見他對生命的敬畏,對人生的豁達。他從搬家舍棄舊物中感悟青春。在流動與遷徙之中,只要不忘失自我,保有熱學和志氣,到哪里不都是一樣的嗎?
林清玄的作品多次入選高考試卷,可見人們對他的認可。我依稀記得在高中時讀過他的幾篇散文,散文內容已經記不住了,但是讀完后內心那種愉悅心情至今仍能體會到。最重要的是我記住了他充滿詩意的名字——林清玄。如今在心情煩躁時重新讀他的文章,撲面而來的依舊是放松和對人生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