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無論是經濟數據還是人民幣匯率,都可以看作是對股市比較有利,即便貨幣政策從寬松轉向中性,也不應當對股市產生明顯影響。相反,持續收緊的信貸政策、樓市調控政策,應當對樓市產生比較不利的影響。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應當表現不錯的股市令股民斷腸,應當出現下跌的樓市卻繼續瘋狂,以至于相當一部分城市,包括二、三線城市也都出臺限購限貸限售等政策,呈現完全不同的格局。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F象,該熱的不熱,不該熱的卻繼續火熱呢?難道政策設計出現了問題,導致樓市和股市出現冷熱不均、效果不同的現象嗎?顯然不是,而是樓市和股市受到的支撐不同,面臨的壓力不一樣,導致兩者對政策的適應力和風險的承受力不同。
樓市是怎樣火起來的,房價又是怎么漲起來的,顯然不是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而是因為地方政府的需要。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地方政府在后面大力度地推、大力度地扛,樓市是不可能如此瘋狂,房價也不會失去理性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把房價上漲的責任歸咎于開發商,認為是開發商推高了房價。隨著相關數據的披露和開發商對黑幕的揭露,慢慢地知道,房價的真正推動者,是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需要、為了“土地財政”,推高了地價,加上各種收費繁多,房價才會不斷上漲。而面對調控,地方政府又扮演了明支持、暗對抗,明調控、實鼓勵的角色,導致房價能上不能下、能漲不能落。自然,不管政策如何變換,房價巍然不動了。
再來看股市,支撐股市的主要力量是什么?投資者!投資者又都是什么人,散戶,也就是平時常說的個人投資者。既然是個人投資者,自然也就不會有政府那樣的力量,有政府那種可以支撐樓市的強大能力。結果,就是在市場火熱時,千軍萬馬向里沖,出現問題時,則千軍萬馬向外跑。無論是向里沖還是向外跑,都是無序的,都會出現嚴重的踩踏現象,都會造成人員死傷。在這樣的情況下,政策一收緊,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市場人氣不旺、股民暗然離場的現象。
按理,現在的樓市調控政策,應當相當嚴厲了,樓市應當有所反應,而開發商也應當順勢而為,降低房價了。如果這樣想,又錯了,或者說,是太不了解中國的樓市了。樓市的資金都是哪里來的?銀行,特別是前些年開發商的資金,幾乎都是銀行提供,是開發用很小一部分資金,以數倍數十倍的杠桿從銀行獲得的。而獲得資金以后,房子一開發,很快就能賺得缽滿盆溢。隨著獲得的土地越來越多,從銀行獲得的資金也越來越多。按照最新數據顯示,僅上市房企的負債規模已經達到了5萬億。如此龐大的銀行資金和負債規模,還有哪個開發商怕房價下跌,跌得再多,也是銀行買單。開發商的錢,早就轉移到國外去了。如此一來,所謂調控,也就只能是維持房價不再上漲的調控,而不可能是房價下降的調控。房價過度下跌,銀行風險就會立即爆發。這才是調控的真正難點,也是調控始終不見效果的主要原因。相反,則出現了越調控房價越高、越調控房價上漲速度越快的現象。
股市就不一樣了,盡管股市崩盤會出現嚴重的經濟問題,主要原因也是因為一些企業把股權質押在銀行,從銀行獲得了很多資金,一旦崩盤,也會導致銀行風險爆發。如果沒有上市公司把股權質押在銀行的問題,股市崩盤可能也不會出現嚴重問題。因為,受傷的是股民,而不是銀行,也不是財政。這些年來,8成左右的股民都是虧錢的,有誰來管過。而且,在處理證券市場違規問題時,也都是以罰款為主,而很少有給投資者賠償的。就算是2015年的股災,銀行也沒有受到損失,中金公司救市也沒有損失,受損的是廣大普通投資者。自然,面對政策收緊,投資者也就十分謹慎和小心了,而不會象樓市那樣繼續火熱。
如果有一天,樓市也能象股市一樣可以出現樓災、可以出現斷崖式房價下跌,我想,到樓市“尋寶”的人,也就會越來越少了。可是,這一天何時才能到來呢?銀行何時才能因為決策失誤而破產呢?沒有銀行的破產,就不可能讓開發商等恐懼,房價也就只能具有上升一條通道,而不會出現下降。
也正因為如此,面對樓市和股市出現的反?,F象,必須要從樓市和股市的內在結構分析,從樓市和股市到底是由誰來支撐、誰來承擔風險分析。一個由政府杠著、銀行杠著的市場,怎么說,也比由普通投資者頂著的市場要穩健得多、安全得多。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選擇投資、投機樓市,而不在股市尋找機會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加大金融體制改革力度,讓銀行能夠破產,讓政府也好,開發商也罷,不敢再把銀行當作最大的靠山,當作取之不盡的金山。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tanhaojun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