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7 華杉
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我們價值觀、志向、思維邏輯、判斷標準、做事原則都不一樣,怎么可能一起謀事呢?當斷則斷,不要浪費了時間,壞了名節。如果明明道不同,還在一塊謀事,那不是在一起謀事,是一個人在謀另一個人的利。
【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貴賤、賢愚、地域、種族、善惡等等差別,我不會把人分類,哪些教,哪些不教。
前面《述而》篇孔子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只要帶了臘肉來拜師的,我沒有不教的,就是有教無類的意思。
朱熹注解說,人性本善,而有善惡之分,都是因為后天習氣所染。只要得到圣人之教,都可以回復于善。所以不應該分出好學生、壞學生來。
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也和這個一脈相承。他說,一個賊,罵他是賊,他也不高興,不會覺得很自豪,這就是良知未泯,還是可以教他向善的。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說,道不同,就不要在一起謀事了。
這句話放在“有教無類”后面,正好相對照,教育是不選擇對象的,有教無類。而一起做事,是要嚴格選擇對象的。選擇標準,就是是否“同道”。
這個道,是價值觀、是志向,是思維的邏輯、判斷的標準,和做事的原則。如果我們價值觀不一樣,志向不一樣,思維邏輯不一樣,判斷標準不一樣,做事原則不一樣,那根本說不到一塊,還在一起做事,怎么可能呢?
如果明明道不同,還在一塊謀事,那不是在一起謀事,是一個人在謀另一個人的利。孔子經常講的事君之道,就是這樣,該進諫言,不好聽的話,要說。君上對我言不能聽,計不能從,則去,自己馬上走,不要在這兒拿俸祿。如果不走,那就是在為自己謀利,不是謀事了。他多次罵冉有,就是罵這個。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個我們要多提醒自己,當斷則斷,要幫人謀事,不要在別人身上謀利。不要舍不得蠅頭小利,最后浪費了時間,壞了名節,那損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