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飽受爭議的翻拍電視劇《深夜食堂》引發了不少網上的討論,關于這部日劇經典為什么一經翻拍就成這樣了,豆瓣評分還不到3分,實在有些可憐,難道真的是因為文化差異太大嗎?殊不知東亞影視作品之間相互翻拍已成常態,比如東野圭吾的著名懸疑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就分別被中日韓三國翻拍,可見文化差異不是《深夜食堂》翻拍如何失敗的最直接原因。
我看還是是中國導演整體素養的問題。
聽我細細道來,這年頭,我想大家都有感覺到,為什么中國的電影市場越來越大,觀影人數也越來越多,反而爛片成堆,好的電影卻越來越少呢?而反觀中國的鄰居韓國,卻呈現電影佳片無數,百花齊放的局面,本土電影成為韓國電影市場上的絕對主力,每年都會出現了既叫好又賣座的電影。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大量的導演都接受過西方電影工業,尤其是好萊塢的洗禮和的學院教育。
而中國現在還處在一個電影人才極度缺乏的狀態,大批的電影人都還是自產自銷。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很難出質量特別高的劇本。因為中國文化長期以來重詩歌輕小說,小說發展史較短,好的小說 尤其是類型小說其實較少。而西方則不一樣,幾百年來,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家在各個不同的方向貢獻了大量的優質作品,比如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莫泊桑,愛倫·坡,包括一大批極度擅長人物描寫的俄國作家,而當代我最喜歡的類型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等等。這樣就為后來的影視作品的拍攝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靈感。我們現在看到了很多的經典的系列,都是曾經的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比如福爾摩斯探案集,007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還有最近大熱的《冰與火之歌》。
那好的小說家或者是好的劇本對于拍攝電影到底有什么幫助呢?
主要的幫助就在于小說家最懂得如何去塑造里面的人物,好的小說一定是人物鮮活而且情節完整,邏輯結構縝密的。
而反觀中國的電影,你可以看得出來很多的電影,甚至是連最基本的這些要素都不具備,說白了,連最基本的講故事都不會講。我們來看看深夜食堂里面的那些人物設定,就明顯感覺非常的做作,而且里面的道具,食物等等這些都非常的不接地氣。觀眾連最起碼的認同感都沒有,你怎么能指望他們會喜歡上這部劇呢?
再比如說寧浩導演,也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個導演,雖然他的電影《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拍攝手法大量借鑒了蓋里奇的電影,但是他在塑造人物,包括完成故事本身很有一套,里面的黃渤等等,這些角色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當中每天都可能接觸到的一些人,只不過他把它進一步喜劇化了。而且《瘋狂的石頭》整部電影,情節環環相扣,邏輯清晰完整。
而這些中國的很多導演甚至是大導演有的時候都做不到,比如說張藝謀導演的《長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首先,觀眾就心里面就會有個疑問,就是這些怪獸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宋朝怎么會突然冒出來這么多怪獸呢,既然是拍的歷史片,那就最起碼有一點歷史依據,好不好?邏輯上都說不通,你有再大的投資,再強大的演員陣容又有什么用?所以這部電影最終淪為爛片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