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重點就突出一個“愁”字,所謂詩隨心生,寫這首詩的時候張繼的心情應該是郁悶到極致的。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張繼高中進士,然而當時初任宰相的楊國忠把持朝政,為了安插自己親信,這屆考生在銓選(quán xuǎn)中全部落得,未能獲得官職,張繼不得不回到家鄉。銓選是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考生高中進士后還要經過規定審查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職。
張繼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終于高中進士卻仍未踏上仕途,心情本來就非常郁悶。而且更大的災難隨即爆發,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起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此時的張繼不僅沒有官做,就連安穩日子都沒有了。他一路顛沛流離來到蘇州境內,于一個深夜的客船上寫下這首《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一句主要是圍繞一個“愁”字展開。如果說“月落烏啼霜滿天”多少透示著凄清悲涼,但“江楓漁火”也應該可以給詩人一點溫暖啊!但接下來的“對愁眠”卻凸顯在人們的面前。國家山河破碎,自己漂泊不定,孤獨、寂寞、思鄉、等情緒牽起了詩人滿腔的愁緒,再于是殘月銜山、烏鴉悲啼等凄涼的景色,一個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經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靜得可怕,人卻愁得難以入眠。直到深更半夜傳來寺中敲鐘的聲音,詩人還未能入眠。在黑夜中,人的視覺受到限制,聽覺就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夜半鐘聲”不僅是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和詩人臥聽鐘聲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愁緒盡在其中了。
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