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出生在音樂王國奧利地,從小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他本人亦有很高音樂素養。本書的結構就是以四重奏的形式來編排。四重奏是音樂里比較難的一種形式,要求四位演奏者既具有高超的技巧和對音樂的理解,同時還需要默契的配合。四重奏各個樂章表現的主題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合在一起卻能夠成一幅完美的畫卷。
本書前面幾個章節通過索別斯基、辛頓和莫森索爾三位杰出的商人展現出那個時代:社會急劇變化、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進步的時代圖景。
在本書的收尾部分,作者把時間軸拉長到了百年,在這一百年里珀凱茨家族由籍籍無名到躋身上流社會再到復歸平靜。如果說前面的表演是三位年輕的英雄慷慨激昂、催人奮進宣言;這最后的收尾則更像是一位老者,在閱盡人間滄桑之后的娓娓道來。
德魯克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已經73歲高齡,是否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小說里是否也有他心中“最后的完美世界”呢?
索比斯基、辛頓和莫森索爾都是時代的弄潮者,他們抓住了歐洲工業化的契機,快速實現了個人財富的積累。而珀凱茨家族發軔曾經與席卷歐洲的1848年革命,當時他們也投身革命,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但最終遭到失敗。然而他們在革命的失敗中看到了新的希望,通過發展經濟來改善人們的人生活。他們在城郊開發土地,建立工廠,修筑鐵路,最終建成了商業帝國。
百年后,家族的后繼者在新的商業時代并沒有將家族的顯赫更進一步,他們大多選擇了科學、藝術或者從政,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盡管珀凱茨家族與前面三位銀行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他們并沒有成為像他們一樣舉足輕重的金融寡頭。
本章的題名《致音樂》既是主人公勒娜特的一幅肖像畫,同時也是舒伯特的一首名曲。勒娜特的奶奶作為奧地利最為著名的歌手之一,直到81歲高齡,在丈夫誕辰90周年的紀念音樂會上,才能將這首《致音樂》演繹到爐火純青。現場聆聽的人們無感慨落淚。
也許只有將所有的青春和歲月融入歌聲才能有如此攝人心魄。《致音樂》最后一句“可愛的藝術啊,我衷心感謝你!”,一語雙關,將所有的人生際遇,成敗得失融入一句感謝中,這可能是只有在這樣的年紀才能有的豁達吧。
小說寫的是人和人的生活,管理的目標是人和人的發展。這一點上小說和管理是相通的。
在管理上,德魯克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旁觀者,用一雙睿智的眼睛來觀察人們在管理上的思考和行動,從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以改善他們的績效。
在小說里,它既是觀察者,也是親歷者。他觀察了三位銀行家的發家歷史。但并沒有濃墨重彩的展現他們的財富和成就。而是關注于他們在經營過程中曾經面對抉擇和挑戰,以及成功后給予社會和人民的福祉。
而第四部分接近尾聲時,德魯克以看似平靜的手筆,展開了跨越百年時代畫卷,有轟轟烈烈的革命,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家族紛爭,也有商業拓展上的風起云涌。但一切最終都歸于平靜,此處應有萬千感慨,卻只用了一句“感謝!”
無論在管理的世界里還是小說的世界里,德魯克唯一不變的是對人的理解,對人性的關懷,對社會的善意。
什么才是完美世界,德魯克借勒娜特奶奶的話說“你有許多的青春,但只能老一次。年輕人視為希望的,老年人卻當作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