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定靜安慮得,太忙的人不能成功。為什么那么忙呢?因為不知止處,不知至善之地,就到處空勞把捉,碰機會,找機會,抓機會,什么機會都不愿錯過。若能志有定向,清晰自己的使命,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日積月累,不疾而速。
? ?【愛問:“‘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愛問的“知止而后有定”,是《大學》里很核心的內容——止定靜安慮得。整句話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里,朱熹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慮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
這一段,張居正說得特別清楚:
止,是止于至善的止字。什么樣的至善?就好像到家了一樣。
定,是志有定向。
人若先曉得那所當止的去處,其志便有定向,無所疑惑,所以說知止而后有定。
靜,是心不亂動,所向既定,心里便自有個主張,不亂動了,所以說定而后能靜。
定,是安穩的意思,心里既不亂動,自然隨處而安,凡物都動搖他不得,所以說靜而后能安。
安,心安即是吾家,居仁行義,生知安行,使命清晰,日積月累。
慮,是處事精詳,心里既是安閑,則遇事之來,便能仔細思量,不忙不錯,所以說安而后能慮。
得,是得其所止,既能處事精詳,則事事自然停當,凡明德、新民,都得了所當止的至善,所以說慮而后能得。
有一種說法,叫“太忙的人不能成功”。這種說法非常對!為什么那么忙呢?因為不知止處,不知至善之地,就到處空勞把捉,碰機會,找機會,抓機會,什么機會都不愿錯過。若能志有定向,清晰自己的使命,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日積月累,不疾而速。
華楠打一個比方說經營:他說有的公司還在狩獵采集階段,到處打獵,找獵物找機會,抓狂啊。我們要進入農耕文明,定居下來,就耕耘這一個領域,不斷深耕,止定靜安慮得,得的東西,不是出去打獵打來的,是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它自己長出來的。
不要到處抓機會,要專注堅持,拱卒之功,日日不斷積累,成功是一種時間現象,我們因為總是低估了成就一項事業所需要的時間,所以總是焦慮,心不定,心不靜,心不安,總是亂動作,總是廢動作,這就是學習止定靜安慮得的現實意義。
止定靜安慮得講完了,我們回頭來看徐愛的問題:“‘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老師認為‘定’的意思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乎與先生您的說法相悖。”
徐愛這個問題,把我給問糊涂了,因為朱熹沒有這么解!止定靜安慮得,這個前后邏輯非常清楚,朱熹的注解,也白底黑字很清楚——“知之,則志有定向”——定,就是志向堅定,跟“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沒關系。徐愛記錯了。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這話,朱熹在哪里說的呢?我找不到原話,不過主要有兩個地方講這個意思,一是在講格物致知的時候,朱熹說:“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二是在《中庸》開篇,解釋“中庸”時,朱熹引用程頤的話說:“不偏之謂中,不變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當然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就像數學定理,物理定理。水到0度會結冰,到100度會沸騰,到高海拔的地方它的沸點溫度會下降,這就是水的定理。格物致知,就是要知道天下事事物物的定理。物理學剛引進中國的時候,就不叫《物理》,叫《格致》,格物致知,就是要找到天下事事物物的定理。只是中國文化,只聚焦于社會人情的義理,沒有發展出自然科學的定理,這是題外話了。
總之是徐愛誤解朱熹了。朱熹講的定理,和志有定向,是兩個事。不過,王陽明沒有指出來,他順著徐愛的問題回答說:“到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就跑到外面去了。至善,本來就是心的本體,只要你通過明明德,不斷擦亮自己,到達至精至一的地方,最精神的極致,THE ONE ,不二,便是至善之地。當然,至善也從未脫離具體事物,朱熹在《大學》中注解‘止于至善’時說:‘蓋必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這個說法就非常在理。”
這話怎么講呢?王陽明也說要切己體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還是要在日用常行,應事接物待人上去求至善,求天理,怎么又說不要跑到外面去,只在心上求呢?這是不同角度,不要被外物所牽引,所以王陽明也說至善不能脫離具體事物。
徐愛又問:“至善如果只在心里求,恐怕對天下之事理沒辦法窮盡吧?”
王陽明說:“心就是理,天下還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嗎?”
這話深刻了,哲學了。
就像語言哲學家說:“世界是說出來的,說得出來的,就存在。說不出來的,就不存在。”你試試看,說宇宙存在,因為有宇宙這個詞,詞語即召喚,說了“宇宙”這個詞,就把宇宙召喚到你我的心里來,心里有個宇宙的樣子。如果是不能言說,這東西就沒法存在,海德格爾說: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
現在有人說,人類可能不是活在現實世界,而是活在一個像電影《黑客帝國》一樣的電腦程序里。你看,心變了,世界就變了。有人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有人認為是宇宙大爆炸來的,現在又有人說世界是個電腦程序,這都是心中之理。
朱熹和陸九淵鵝湖之辯,陸九淵批評朱熹“支離”,因為朱熹要“學者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理而宜窮之,以求至乎其極。”陸九淵說你窮盡得過來嗎?只是得一些支離破碎的東西而已。我只在自己心上求,“我在那無事時,只是一個無知無能的人;而一旦到那有事時,我便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朱熹說你這是禪宗,根本不是儒家!
這是后話,在講“格物致知”時再說。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