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偽處女座的天秤,往往過分看重顏值,看重別人給我的第一感覺,這或許是這個星座最大的bug。
比如關注了很久的微信公號博主,一直傾慕于對方的才華與風格。
等到有一天,成為了她朋友圈的甲乙丙,時時可以看到對方的動態與消息,尤其是見識了對方的“廬山真面目”后,完全破壞了我之前所有對美好未知的想象。
比如讀過一名作家寫的小說,即便是愛情題材,其寫作風格與敘述手法,還有內容結構等,與泛濫于網文屆的“妖艷賤貨”完全不同,堪稱文藝屆的“一股清流”。
直到我去參加對方的簽售會,猛一眼看上去貌似“猥瑣大叔”,頓時好感全無,倍感嫌棄。
(一)
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后,開始對自我進行一場“深度拷問”。
你怎么可以這么膚淺?你又有什么資格可以這樣對別人評胸論足呢?僅憑第一眼就能夠這么輕易定性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嗎?
反思的越多,內疚的感覺便有所釋懷,開始諒解自己本能的情感反應。
過多的微信雞湯愈來愈多地向我們灌輸“顏值即正義”的理念。
前不久,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在網絡上“爆紅”。當時,在看人民日報有關袁碩的報道時,有一句話特別深刻:“男色當道的時代,迷妹的目光便是流量”。
說實話,初次關注確實是因為對方的顏值—穿著西裝的帥氣、幽默迷人的談吐、以及若有若無的孩子氣,套一句當下較為流行的話便是:始于顏值、陷入才華、忠于人品。
看來,人終究逃不過追求視覺化的本能。當然,這無需介懷,也不必覺得可恥。就我看來,這反而是社會進步化的表現。
這個時代對個體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也對形形色色的人有了更廣泛的包容性。正是不同價值體系與觀念的個體共同活動,才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多樣色彩。
(二)
看重顏值并沒有什么不對,讓人賞心悅目的人與物,能夠給人美的感受,本身就是TA存在的優勢。
但當外在的美感或新鮮度消失或者不再具有吸引力時,反而內在的修養與學識,支撐著一個人的豐富性,讓人的魅力愈來愈具有持久性。
最近朋友有一個采訪,采訪對象是一名科幻類小說作家。那個作家創作的劇本《飛向X星球》在科技館上映,因為科幻類題材的內容,并不是我們這些文科生擅長的領域,所有他請我們去看這部劇,并希望我們能夠給他提供新穎恰當的采訪切入。
過后,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與問題,發現都是很淺顯、表面的問題。我試圖去尋找問題的癥結點,可能還是源于自身知識與閱歷的淺薄,從而對問題的深度認知不足。
學生時代,我往往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外界灌輸什么,我便接受什么,從來沒有想過為什么。
后來,慢慢接觸社會,見識到愈來愈多牛逼閃閃、個性鮮明的個體,他們永遠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對自我的反思、以及對社會的問題意識。
反觀自身,越來越覺得自己淺薄無知,甚至有點急功近利般的浮躁,所以開設了#咸魚曰不曰#系列,讓自己能夠時不時地看清自身、認清周遭。
最后,立個flag:保持反思,持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