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并不只是從步入社會開始第一份工作、領取第一份收入開始,而應從學生時代尤其是大學時代開始。
在講述理由之前,先分享一點干貨——生命周期理論。
生命周期理論是由莫迪利安尼與布倫博格、安多共同創建的。該理論的核心就是自然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計劃個人的儲蓄消費行為,以實現生命周期內收支最佳配置,也就是說我們會根據當前的、未來的收支、退休時間等因素來規劃我們的消費,儲蓄。
廣義上的生命周期理論分為家庭生命周期和個人生命周期。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個人生命周期。
個人生命周期,根據年齡層可分為六個階段。分別如下:
探索期(15-24歲)、建立期(25-34歲)、穩定期(35-44歲)、維持期(45-54歲)、高原期(55-60歲)、退休期(60歲以后),每個階段對應的家庭形態,理財活動,投資工具,保險計劃都有所不同,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歸納如下圖:
不難發現,探索期恰好對應的是高中到大學這個階段。對應中國的教育情況,讓學業繁重,學校管理嚴格的高中生理財顯然不現實。而對于相對自由的大學就不一樣。
01收入穩定,支出可控性強
大學時期,我們的“收入”穩定。一是來源于父母,二是兼職所得或者獎學金。大學里,最大的日常支出就是吃喝。而這個支出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所以可控性強。省出幾百塊用于理財是可以實現的。而畢業后,雖然也有穩定的收入,但對于初入職場,本來工資就不高,扣了五險一金,減掉每個月所需的生活費,交了房租,所剩無幾。要是碰到工資不準時發放,同事生日得請吃飯,KTV什么的,入不敷出。這就是大部分人就業后難以堅持理財的原因。
02良性循環
如果選擇在大學期間理財,那么畢業的時候就會有一筆可觀的儲蓄。這一筆儲蓄有什么用呢?
一,可以作為創業基金。最終儲蓄的多少,取決于你投入的多少。假設每月存300定期,不算利息,四年下來會有14400的本金。如果真的有創業計劃,可以根據所需創業基金的多少來調整自己的理財計劃。
二,可以作為“就業補貼”。租過房子的,都知道押一付一,甚至押二付一。所謂的押一付一就是押一個月房租再交一個的房租,租期滿即退押金。如果租的是空房,還需要自己購置家電。另外大部分企業有“扣押”工資的習慣,也就是當月工資次月發。如果畢業的時候有一筆“就業補貼”,以上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就不需要向父母伸手,也不需要向朋友借錢。等到發工資的時候,少了房租這個大頭,就可以繼續你的理財計劃而不至于中斷。
03資源充足,學以致用 ? ?
在校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一方面選修關于股票,投資的課程,現學現用。另一方面,利用圖書館的資源,了解金融知識,了解關于保險,基金等理財產品,學習財務記賬,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畢業后,如果你想要得到這些資源,先不說你要付費,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初入職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理財肯定會被擱置。
那么,大學時期適合做什么類型的理財呢?
盡管大學時期,我們“收入”穩定,但畢竟主要來源于父母,普遍不會有太多的“盈余”,加上大學時期風險承受能力低,缺乏理財經驗,且主要目的是為了儲蓄保值增值,所以如上圖(個人生命周期)所示,主要適合做定期存款和基金定投。
而定期存款又分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四種。適合我們大學生的就是零存整取,也就是約定存期,本金分次存入,到期一次支取本息。存期分1年、3年、5年三個檔次。其特點是逐月存儲,適合那些有固定收入但結余不多的儲戶。
基金,按照收益憑證是否可以贖回,分為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根據投資對象的不同,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由于基金涉及的范圍較廣,這里就不展開,后續會專門寫關于基金的選取,不同種類的基金之間的區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