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如約而至,我已期待良久。
2016,是我生命中能感知到的最焦慮的一年,而且,我有預感,這種焦慮在未來幾年,會呈現指數增長。當然,我不認為這種焦慮是壞事,我時常在焦慮當中,感到一種破繭的充實感。
我在2016年的成長和收獲,超過了我過去幾年得到的總和。之所以有這樣的收獲,是因為我嘗試了一些以往沒有做過的事情,比如進行高風險的投資、置產,不再全然地聽從父母的話,遵循內心的聲音重拾英語,考研,堅持寫作,等等等等。
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獨立。我本來就是一個愛折騰的人,不安分,對很多事物充滿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是我很少有機會,能真正展現自己的本性。我一直被教導,女孩子要讀師范專業,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要嫁一個條件不錯的人,然后生兩個孩子。
我的朋友、親人們總是問我是不是打算出國,才考雅思,OK,或許純粹因為喜歡說英語的感覺而花心思、花時間去做這件事情,讓大家覺得有點奇怪,其實每次解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好苦惱。
這個學期我沒有雙休過,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去體驗英語言帶給我的,完全不同于漢語言的邏輯和美,我覺得很開心。我很喜歡中英自由切換的感覺,這一切或許在我3年級,第一次看到《希望英語》主持人流利地說英語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我在2016年在職研究生報名系統關閉的前2小時報了名,報名之后我買了參考資料,花了3個小時,梳理清楚了全國統考的科目內容和框架。梳理完畢,我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全國研究生統考真的弱爆了,考綱內容幾十年不變,目標依舊指向大工業時代計劃經濟培養人才的標準。
不過,12月的24、25號,我還是參加了全國統考,體驗了什么叫真題。考試的時候,我想起了讀大學時的我:我受不了任何人浪費我的時間,讀本科的時候,只要遇到對著講義念完整節課的老師,我必定翹光TA所有的課,然后去別的大學蹭課,或者去圖書館泡館。其實,如果我真的有心想學習一門學科,我不應該再回到校園,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我應該先設定好輸出的領域,再篩選輸入的信息,這才是最適合我的學習方法。對目前的我來說,讀研反而是效率最低的學習模式,這并不是我想要的。
Anyway,這種事情去經歷一下還是蠻不錯的,起碼人生的體驗會更加豐滿。
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我的百天運動計劃已經進行到了第364天。其實在第300天的時候,我已經把“100天運動計劃”正式更換為“1000天運動計劃”了,我覺得這個計劃超!級!贊!而且我覺得很開心,自己一直堅持了下來。
另外:
我的“每周寫作計劃”也已經堅持了32周,持續了224天,雖然寫作水平并沒有太大的進步,但“通過寫作保持思考”這件小事帶給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取代。
“每天寫日記計劃”堅持了840天,我已經換到了第三本手帳。
“每天閱讀50分鐘計劃”已經突破了1000天,具體天數我也沒去記了,閱讀的領域更加寬廣,并且我嘗試把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發現它們中的很多都是錯誤的。
......
然而,在增加了這么多人生體驗、嘗試了這么多新事物、閱讀了這么多新的書籍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卻是,我從未如此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無知。
這個世界遠遠不像書本或者小說里描述的那樣美好或者丑陋,我們被填充的關于這個世界的印象,不一定都是對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并非條件匹配,就能水到渠成。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玩法,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不是出身和階級,而是思維模式。工作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你是什么樣的人,你的世界就會是什么樣子的,基于此,換位思考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共情能力強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隨著閱歷的增長,我越發感覺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性,我覺得自己從未認識過這個世界,也從未真正過認識自己。我還有太多的知識需要學習,這不同于任何體制帶來的外驅力,而是我從心底里覺得,自己淺薄得如同孩童。我變得越來越珍惜時間和注意力,我相信生命只有一次,但人生卻可以被我活出豐富多彩的樣子,我無比期待未來的歲月。
I like trying to beat what I've done so far.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feedback loop, I trust that everything happens for some reasons even if I am not wise enough to see it.
因為無知,所以畏懼,也因為無知,所以無畏。2017,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