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 不知是因為畢業后在家工作一段時間的緣故,還是太戀家,出來工作后,保持著每個月回家一趟的習慣。如果不回家,家人會相繼出現在夢中。
? ? 這次回家辦事是因為三個月前,做了個人生稍微比較重要的決定,那就是買房。爸媽比較給力,給他們說完那刻到訂房那刻,花了一周多的時間。父母幫忙付了首付,我來進行30年貸款的償還。剛開始,比較沉重,畢竟不是小數目,雖說現在薪水還可以,但是萬一將來項目不好做,收入不夠還房貸怎么辦。壓力感一下就上來了,準備放棄的時候,媽媽一臉“嫌棄”地說就那不點小房子,糾結啥,既然決定了,那就買。好吧,土豪媽媽發話,那就買吧。付完首付,三個月后的這次回來辦理貸款,各種利率上升,每個月還款金額挺高,錯略算了下,一年還款差不多是目前4個月的薪資。沒關系,有壓力有動力。前幾年決定出來工作,不也是因為想達到自己當年存款目標么?目標感是激發無限前進動力最好方法。這次的經歷,也讓自己稍微成熟了點。
? ? 收入和能力總是正匹配關系,既然出來做項目,就必須要做好。可能也是因為這個緣故,自從加入萬科項目,心里就總是忐忑的。擔心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有時總放大挑戰的難度,睡覺被自己嚇醒也是常態。當時感覺肯定很不好,但事后覺得與在家工作時候的無聊相比,這個感覺經歷下也算擴充了生命體驗多樣性。周末回家,短暫抽離,更好地看清自己目前處于的工作環境中,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就如這篇文章(Know yourself:http://mp.weixin.qq.com/s/ARGlDO3n_aMwU-K8w91O8g)里,堅持自我,看一個人能否擁有清晰的自我感,能否在外界壓力下依然堅持自己想做的。我認為什么更重要,我就會更傾向于去解決什么。目前萬科項目目的是在1016順利上線,而我負責的設計主數據模塊,一切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不扯皮,只為順利上線。至于他人對我的評價,不要過多關注。另外,不要過于嚴厲,新來實習生,因為自己高強要求下晚上哭泣,也是因為自己過于強勢。用“他能聽懂”的語言,而不是“你認為他應該懂”的語言,溝通起來可能會更好。為什么要我這邊變,不為什么,因為要獲得成長,而這次是個很好練習對不同人,采用不同有效溝通方式的練習機會。
? 我理解的人生,不是只過日子。而是不斷經歷各種各樣體驗,無論是買房還貸,工作升職加薪,還是將來的戀愛結婚生子,每件事的背后都是各種不同的體驗。走出去,不設限,是獲得豐富體驗兩個必要條件。走出去,你才知道原來自己的世界這么小;不設限,才發現原來自己的世界還有這么多可能性。女生年齡一大,總是各種焦慮,擔心不能在30歲之前結婚,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balabala。心態永遠少女,再死守住大媽與少女的分水嶺(腰圍),即使年齡大點,也無妨。
? 一切的玻璃心,還是修行不夠。在外經歷的“難過”,你都可以選擇不經歷。但相應的,精彩的那一面,你也不會經歷。只要想成長,從目前的A到達想到達的B,總要經歷點什么,比如持續加班,開不完的會,和一直打架的眼皮。每次回家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周五回家的開心與興奮,為了能利索的提前Flyback,一周都在加緊工作-周六日體會家里的溫馨,與家人聊天吃飯玩耍-周日不舍地離開家-回程路上寫文章又燃起明天好好工作的動力(比如現在)。準備走的東西時,又很不舍,也有那么一丟丟后悔沒選擇在家工作。但只要踏上離開的火車,又進入到另一種模式。望著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不知道未來的某個時候,自己是否會再回來。不管回來不回來,不變的是要成長。
? 這次回家另一個很明顯的體會是,對媽媽的催婚,不是那么反感了。反倒是弟弟,之前不怎么與媽媽爭執,這次還爆發了??赡茉诩胰兆佑邢蓿粐Z叨的次數與頻率遠低于弟弟。自從看完韓劇《請回答1988》,嘗試從父母角度來體會他們的感受,他們也只是想體驗同齡人已有孫子孫女的體驗。正如媽媽送我走時,在電梯碰到發小的媽媽領著發小的女兒,媽媽尷尬的眼神好像是她做錯了什么事情一樣。應該對父母說聲抱歉,沒能像其他兒女讓他們提前有這種體驗。但傳統家庭出來的我們,結婚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我們比別人晚些而已?,F在這個時代也不一樣了,成家與立業沒有先后之分,在立業過程中,能成長成更好的自己,也會增加遇到對的人的概率。耽誤不耽誤的,都是在別人口中。怎樣過自己的日子,自己說了算嘛。
? ? 不斷前進的路上,短暫抽離,清晰看待現在的工作與生活,也會離更好的自己更近些。Good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