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朋友圈一個號稱是人大的專家教授的帖子又火了。像以往一樣,這個教授除了鼓吹美國教育,毫不例外的把中國的基礎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并以一副專家的口吻,宣告那些靠勤奮吃苦,好不容易擠進大學隊伍的孩子們,將來毫無前途。
我們教育公知們特別擅長批判我們中國的教育,也特別認真的給我們鼓吹美國的教育,在他們的引導下,我們中國教育下盛產(chǎn)的都是無精打采,行動懈怠,無所事事,手足無措的大學生,而美國的教育下似乎都是每天開開心心,長大后又創(chuàng)造力無窮,幾乎人人可獲諾貝爾的人才。
這樣的論調(diào)當然有它的市場和受眾。那些舍不得孩子吃苦,又非常急功近利,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屌絲”們超越的中產(chǎn)階級家長們的心,就這樣輕易被俘獲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曾經(jīng),我也深深的受到這些教育公知們的毒害,給孩子提倡快樂教育,給孩子營造沒有壓力的生活,甚至怨恨自己沒有足夠的金錢和能力讓孩子在小學就出國留學。直到我看了電影《永不退縮》。
這是一個豆瓣評分在7.3分的美國電影,描述了兩個為了孩子上學不辭辛苦,永不退縮的勇敢媽媽的故事。我被劇中媽媽的精神所感動,但更被劇中所揭露的美國基礎教育現(xiàn)狀所震撼。
這就是劇中所揭露的美國公立學校的真相:三年級的孩子們連一篇完整的課文都讀不下來,學校的老師們極不負責,上課睡覺的學生比比皆是。這樣的公立學校畢業(yè)的孩子,將來連社區(qū)大學都難以考上。偶有一兩個教育質(zhì)量稍好的公立學校,大家像一群餓狼掙搶一小塊瘦肉一樣蜂擁而上,除了報名有嚴格限制,學籍也需要搖號。誰說美國沒有潛規(guī)則?連上個公立小學潛規(guī)則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普通百姓和教師的孩子只能上得起這種公立小學。那些有錢有勢的校董們,孩子都在私立學校,高昂的學費和嚴苛的入學門檻讓普通百姓望塵莫及。
看完這個電影,我真的感覺后背發(fā)涼:幸虧我們生在中國,公立學校也能讓我們獲得足夠的基礎知識。
寫到這里,我不由得發(fā)泄對那些教育公知們的第一重仇恨。想當年,國家剛剛成立的時候,教育多么公平。那時候?qū)W校里每天上課7個小時,每周學習5天半,孩子們都在學校學習,學校里老師會把知識都灌輸給學生,沒有人需要上課外輔導班。可是這些教育公知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將來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勇敢的承擔起了兩面人的角色,一方面叫囂著減負,一方面又成立了價格高昂的培訓機構(gòu)。
學生們所受的教育不再公平,公立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大打折扣,那些家境貧寒、父母忙碌的孩子們開始受到摻了水的教育。而那些稍有能力的家長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去培優(yōu)。孩子們沒輕松,家長們更累了,連老師們都覺得孩子們學習水平差距日漸增大,課堂教學都沒有辦法正常開展。所有的人都感到壓力大了,教育競爭更激烈了。誰才是這場減負戰(zhàn)爭的絕對受益者?造成今天中小學殘酷競爭的始作俑者,正是那些整天叫囂著“減負”的所謂專家們!
我對教育專家們的第二重仇恨來自于他們鼓吹的快樂教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道是什么?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于歐洲則國雄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百年來才是少年教育的正本,他的9個子女個個出類拔萃便是實證。
五千年來,中國人民信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育孩子“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大教育家韓愈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在我們的教育故事里充滿了“聞雞起舞”“韋編三絕”的故事。這些傳承千年的故事,正是教育了我們孩子們在學習上只有不畏辛苦,才能永攀知識高峰的正道。這些樸素的道路,從孔子一直到今天,成就了中華璀璨的文明。
可是,今天就有那么些所謂的教育公知們,妄圖推翻中華文明的精華,以莫須有的研究結(jié)果,鼓吹讓孩子們不學習的概念,讓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崇洋媚外,把學習過程中應吃的苦都推給中國的教育。
學習是快樂的,但學習的快樂在于收獲,而不是快樂的不思進取。
這些教育界的公知們在鼓吹別人的孩子應該快樂教育的同時,也許正在以虎媽貓爸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或者孫子女。他們每一次宣揚的背后,都會讓自己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我對教育專家們的第三重仇恨來自于他們對大學生和創(chuàng)新的誤讀。很多文章把我們的大學生批貶的體無完膚,在他們的眼中,我們的大學生消極又頹廢,“掛科”普遍,對學習敷衍了事,毫無計劃。真的是這樣嗎?我怎么看到的總是不一樣的景象。
如果說大學生到了大學有所懈怠,那么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缺乏目標。但事實上,現(xiàn)在的孩子們都非常有主見。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211大學,工科專業(yè)的學生歷來辛苦,但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以學習辛苦為苦,而是以學無所獲為苦。那些從小成績優(yōu)秀,來自于學習競爭壓力更大的中東部生源大省如湖北、河北、湖南、山東等的孩子們,因為中小學基礎扎實,在大學中往往更容易出類拔萃,獲得各種學科競賽的獎勵,畢業(yè)時往往可以獲得保研或者出國深造的機會。相反,那些來自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因為沒有受過激烈的教育競爭之苦,在大學更容易掛科。
大學生中確實存在一些頹廢現(xiàn)象,但一般并非是因為以往學習壓力過大的結(jié)果,相反卻是因為跟不上學習進度,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的結(jié)果。
其實,想一想清華、北大的學生學習動力是否比一般院校的學生大的多?哪些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習更辛苦呢?把學生不愛學習,不肯吃苦,歸結(jié)于中小學教育學習競爭壓力太大真的是無稽之談。
再來說說創(chuàng)新。我們的教育專家們總是把創(chuàng)新和快樂教育結(jié)合起來說事。似乎調(diào)皮搗蛋、不學無術(shù)的孩子將來更容易創(chuàng)新。可這是真的嗎?
創(chuàng)新不是無中生有,創(chuàng)新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的新解讀、新突破。牛頓、愛因斯坦正是在熟悉了那些已知的物理定律,深思了物質(zhì)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后,才得出的創(chuàng)新。沒有扎扎實實的基礎,對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尚且不求甚解,何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必須是不辭辛苦的爬到巨人肩膀上之后才有的更進一步。不肯吃苦,不踏踏實實的學習,如果有能力去創(chuàng)新?
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教育專家們經(jīng)常說“路還長著呢,不要怕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是的,我們都不怕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但沒有年少時艱苦卓絕的訓練,如何獲得成年后一蹴而就的成果?沒有天天風雨無阻的奔跑,有多少人根本走不下來馬拉松的全程?
教育專家們,孩子們刻苦學習的過程,不是在拉伸受力有限的彈簧,而是在練習可以不斷拓展不斷延伸的瑜伽。
我們不應該鼓吹給孩子不學習即快樂的懶人觀念,而是要引導孩子們“每有意會,則欣欣然”的學習快樂。不應該告訴孩子中國教育不好,而是應該說中國教育并不盡善盡美,為了更好,也需要你們的共同努力。
引導孩子們以苦為樂,自覺學習,不光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命運,更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引導孩子們發(fā)奮圖強,不光為了自己的父母兄弟,更為了中華文明的傳承發(fā)揚。這才是教育專家們該干的正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