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察一下你公司里面的人,看看是不是有這么兩群人。
一群人,好像從來就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也沒有什么特長,感覺就是極其普通。
進了單位有些年頭,卻似乎沒什么大的變化,做的事情和以前差不多。
看到他,你都會覺得這人就像一杯白開水,沒意思,沒激情。
你問他為什么,他會說,上班不就是這樣。
還有另外一群人,每天充滿了能量,你能看到他今天去滑雪、明天又去戶外,后天可能又買了一把吉他,似乎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
每個周一,他都能告訴你,上個周末他去了哪個山,照了什么照片,遇見了什么高興的事。
攝影、唱歌、運動、社交,似乎沒有他們不會的。
對于這群人,你總會問,哥,你還會這個呢?哥,你咋啥都知道呢?
有趣和無趣似乎變成了區分他們最明顯的標志。
同樣是人,差別怎么會這么大?
2
無趣的人,總是在乎做這件事的結果。他們總是在思考“讀這本書,有什么用處?”“萬一做不好怎么辦。”
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這件事的結果上,根本沒有投入進正在發生的事情中。
他們怕做不好,所以干脆以我沒有興趣作為掩飾。因為說我沒有興趣,總要比說“我的能力很糟糕”強得多。
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回避自己的短處:跑調的人不大喜歡去KTV,不善交際的人通常聚會的時候選擇坐在角落。
他們總說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
可事實上,他們有這種感覺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開始做這件事,也還沒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
一旦這些人開始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想要做好這件事情同樣困難重重,挫折不斷。
沒過多久,這些人又會因為做不好這件事情而對其失去興趣,然后開始幻想別的事情,并且將之前的行為“合理化”:“我到這會才知道真正感興趣的并不是這個。”
這些無趣的人不是缺乏能力,而是根本不敢面對困難,不敢投入。
“無趣之人”,往往不是無能之人,而是無膽之人。
3
有趣的人呢,更關注做這件事的體驗。他們對于一件不知道結果的事情,敢于投入進去。
我們玩游戲的時候釋放,并不是想要參加比賽拿到冠軍。
我們打一場籃球比賽,如果自己發揮了自己的全部,結果的勝負反而不重要了。
我們認真的彈奏吉他覺得開心,并不是要去參加演出。
我們聽笑話的時候哈哈大笑,并不是因為我們可以記錄下來向別人繼續講述。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沉浸在投入里面。這種投入本身就可以跟我們帶來快樂。
所以有趣的人之所以有趣,就是因為投入:
1.他們的嘗試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
2.成功的嘗試能獲得成果。
3.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獲經驗和智慧。
4.不管成功與否,都能帶來快樂。
這也難怪這些人總是充滿了快樂和激情,處處散發著光芒。
4
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人,至少先把自己變成一個敢于去投入的人。
怎么辦呢?
認真的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不喜歡做這件事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件事我沒有做好?
若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而不喜歡,就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
做好這件事究竟對我有沒有意義?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為止。
完成大多數事情其實都需要熟能生巧。
做的多了自然就擅長了;擅長了,自然就做的比別人好;做的比別人好,興趣就自然濃起來了,而又就會更喜歡做、更擅長,進入循環。
而在別人的眼睛中,你已經開始變成一個有趣的人了。
所以當別人說我們無趣的時候,我們不如問問自己,我們到底是沒有興趣,還是根本不敢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