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借班上課的觀摩活動中,提供各種不同紙張讓中班幼兒玩紙飛機,感受各種各樣的紙張。由于是周一,沒能事先和孩子熟悉,也忘了問老師孩子有沒有折紙的經驗,或者會不會折飛機,曾經問過本地中班的老師,孩子會折些什么。于是在活動的時候,我問:“你們會折飛機嗎?”大家說“不會!”我想不會折沒關系,現場跟著折也可以觀察、比較、感受不同紙張的特點。于是,我接著說:“那我們一起來折。”當我和孩子們一步步折飛機時,孩子說:“老師我不會!”手就是不愿意動起來。于是我急了,不折飛機,那我這“好玩的紙飛機”的戲不就別唱了?當我臨時把玩紙飛機改成打怪獸時,孩子們很興奮,可要做炸彈時,又喊:“老師我不會!”手還是不愿意動!把紙張捏成紙團也不會?我說:“沒關系,慢慢來,試試把紙張往手心里擠成一堆,捏成團!”后來,這孩子做出了大小不同的炸彈。也有當時喊著不會折飛機的孩子,最后竟也跟著我慢慢折出了飛機!還有飛標炸彈、扇子炸彈、書本炸彈、餅干炸彈……
其實,并不是孩子真的不會折紙,也不是不會做“炸彈”,只是他們依賴習慣了,什么事情都得別人幫他們做得好好的,不用自己親自動手。在家里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事情有需要就發號施令,總有大人忙著跑前跑后,服務周到;在幼兒園,也是事事現成,操作活動有教師準備好的一框框材料,吃飯時,食物都分到了每個人面前……所有的孩子統一行動,教師說坐好,就坐好,收玩具了,大家就都去收玩具,教師說去小便,大家又一起小便……孩子成了小木偶!
可憐的孩子,又有什么事情能主動呢?他們就剩下嘴巴動得勤快,他們成了張口就能說許多知識、隨時跑出個英語單詞的木偶小博士!當離開了成人,他們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會,他們沒有孩子那種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會去主動探究周圍陌生的世界,在他們的腦海里,已經形成很強的惰性,因為從他們一出生,生活就是這樣的。
這能怪孩子嗎?不能,孩子是無辜!
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反思幼兒園目前的教育現狀,幼兒園的教育模式、課程安排、活動方式、生活……都必須真正地立足于幼兒,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成長,不能無意中培養出一批嘴巴很溜的木偶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