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我曾今在廣州的一個純美式中學工作過一年多時間。所謂純美式中學,便是把美國的教育原原本本地搬到中國來。
學校開設了八門課程,分別是國語,英語,數學,社會科學(包括政史地),自然科學(包括物化生),音樂,體育,藝術。
除了國語是中國老師教外,其它科目的老師都是外教,實行全英語教學。
學生們在這里讀完書后,直接申請歐美的大學,不參加國內的高考。
這里的學費大約每年12-15萬元。加上其它的一些消費,每個學生每年大約要花掉20-30萬。
所有的學生都是富二代,其父母家產過億的應該不少。工薪階級是讀不起的。
我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了這所學校。我來這所學校主要目的是開闊自己的思維,提高英語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通過工作(助教),我常常努力地觀察并思考著這種對我來說完全新穎的教育方式。
首先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學生們雖然有自己的班級,但每上完一節課(90分鐘),學生便要背著書包去另一個教室和不同的同學上下一節課。
比如,語文課你還在A教室和某些同學上課。下節數學課,你便要去B教室和另外一些同學上課。這樣的話,一個學生有機會和全年級所有的學生上課,見面,打交道。
這種上課的形式和我們國內大學采取的形式相似,但比我們大學的形式可能還要靈活一些。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是中學,從七年級就采取這種靈活的上課方式了。
如果你想想我們國內的教育,就會發現:整個小學,初中和整個高中,除了必須的幾次分班以外,我們每天都坐在同樣的教室,與同一個班的同學一起上課。有時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我們沒有機會和同年級的其他學生一起上課,因此和他們交往,相識的機率也就大大降低了。當然那些特別活潑喜歡竄班級的學生例外,但畢竟仍然被限制。
而一個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最容易受影響和形成習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被安排跟各種各樣的學生一起上課,和各種各樣的學生打交道,那他自然就更容易學會社交能力。
而我們國內的學校,只有在大學才安排學生和其他不同的學生一起上課。大學生已經過了最容易受影響的年齡了。
這一差異的的最終影響在我們的中外教職工聚會中便很容易看出來。
在學校的一百多員工中,一旦開party聚會,那些歐美人便要活躍得多。他們在party上跟各種各樣的人講話,開玩笑,聊天,跳舞。
而中國員工則顯得較拘謹,放不開,并且喜歡和中國人抱團在一起。有一次,一個和我們中國員工玩得很好的外教,特意提醒我們,要我們不要總是和自己人(中國人)抱團在一起。但只有幾個人愿意走進那些外教的群體。
當然,我在這里只是講一個普遍的情況。我不排除某些中國同事也特別會交際,而某些外國同事也不很會交際。但總體來說,美國人的交際能力要比我們要強許多。
其實,我們不但不鼓勵交際,甚至還常常貶損那些會交際的人。比如,我們常常嘲笑那些會交際的人是“交際花”。那些可以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交朋友的人,我們有時會嘲笑他們八面玲瓏。
在我們的中國員工里,那些和外教交往頻繁的人有時會引起另外中國員工的敵意甚至憤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一般來說,一個民族的教育方式是由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決定的。而這些思維方式也會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請一個工廠老板吃飯。那老板帶了一個5歲的小兒子。在還沒有上菜的時候,我們幾個大人就在一起閑聊。
工廠老板的小兒子非?;顫娍蓯?,他這里動一動,那里玩一玩,圍著桌子走個不停。工廠老板過幾分鐘便叫他兒子不要動,把他拉回來坐到椅子上。
被拉到椅子上坐下后,不到一分鐘,那小家伙又坐不住了,便又爬下椅子動了起來。
過了幾分鐘后,小家伙又被他老爸拉回到椅子上坐著。每拉回一次,工廠老板便要重復一句話:“你怎么就不能安安靜靜地在椅子上坐著”。
看到這一情景,我突然想到了那些在聚會上只顧玩手機,既不跟別人講話也不動的大人們。我也想到了,一旦有一些陌生人在場,便不知怎么介紹自己、也不知怎么跟別人打招呼的的大人們。
我們知道,要跟別人打交道,你首先就要動起來。你要交到女朋友或男朋友,在聚會的時候,你就要離開自己的位置,到他們的面前去和他們講話。但如果你從小總是被大人告誡不要動,那你長到后又怎么愿意離開自己的位置,去和別人打交道了?
然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似乎總有人要我們不要“動”。
我記得讀小學和中學的時候,班主任常常告誡我們不要去竄班級。那些比較活潑,跟其它班級同學打交道的學生則經常會被老師訓斥。老師覺得他們難管,容易惹事生非。相反,老師更喜歡那些文靜容易被管理的學生。
我現在還記得我老爸老媽小時候常常對我說:“你看你,一放假就像匹野馬一樣,到處去瘋去玩。你看人家阿斌(我童年的小伙伴),他都不出來,只會待在家里。即使他把作業做完了,也呆在家里不出來”。
我當時實在想不出,為什么做完了作業還呆在家里不出來玩的孩子會被他們認為是好孩子。為什么不能開開心地去跑,去跳,去盡情地玩個痛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然而,一旦一個人進入了大學或成年了,老師或家長又告訴他要學會跟別人打交道,要有交際能力,要學會跟異性相處,否則就說他呆,甚至說他笨。
只是,這種能力,小時候和少年時期沒有培養甚至被扼殺,那它從哪里來呢?突然施個魔法變出來嗎?
我的一個同學就是這種混蛋邏輯教育的犧牲品。他說他爸媽從小就要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所以他進入大學后不會交際,不會跟異性打交道,整個大學苦悶的要死,沒有談過一場戀愛。
而當年被我父親拿來跟我比的小伙伴阿斌,他不會跟異性打交道。現在阿斌26歲了,仍然沒有談女朋友。他家人為他急的要死。
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社會中有那么多的宅男宅女和讀了四年大學都沒有談過戀愛的人吧。他們是我們整個的教育和文化培養出來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我們的文化中,提倡“靜”,而排斥“動”。這是因為,不論是在身體方面還是思想方面,“靜”的人都更容易被控制,被統治。一個身體不動,思想也僵硬不動的人更愿意服從。我們幾千年文化都在提倡:“存天理,滅人欲”。
為了能控制龐大的人群,各朝各代的帝王想盡無數的辦法,來消滅人的欲望和激情,將其變成服從主子的奴才。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我想這種提倡靜,而反對動的文化或許也影響到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
足球或許就是個例子。我們中國人在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方面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但一涉及到劇烈運動的籃球,足球,田徑等方面,則明顯表現出弱勢。難道文化不是一部分原因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在美式學校工作的那段時間里,我親眼看到了學生們的迅速轉變和成長。當他們剛從國內的學校轉過來的時候,很多都表現的消極被動,害羞,不敢講話。
但在此接受了更加自由開明的教育后(一般一年時間左右),他們不論在精神上還是在身體上都更加靈活自信。
學生被鼓勵跟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人打交道,學習各種交流以及談判技巧。他們也被要求學習音樂,藝術,體育。獨立思考更是教學的核心。
慢慢地,他們在學校的學生聚會上,更加有活力,更加瀟灑自如,也更加有勇氣表現自己的才華。一些在這里呆了兩年的學生,便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了。
每當看到這些變化,我都感到欣慰,并且羨慕不已。我羨慕他們從小就能享受到這么好的資源。我也在努力從那些桎梏了我二十幾年的教育文化中掙脫出來,活成一個有血有肉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
幸運的是,在那學校工作的那段歲月,我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讓自己往后的歲月活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