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目的的學習
昨天晚餐,和一幫高校老師相聚,小哥哥聽說是文史同類,便積極懇求一同前往。文人相聚話題非常具有故事性,也很有思考度。
小哥哥正讀高二,處在學考階段,在場唯一一個學生,自然會談到理想談到他想去的學校。小哥哥的方向很堅定,往文史類型發展。的確,他很喜歡語文和歷史,所以學習很少讓我去催。我想是因為熱愛,讓他愿意去花時間學習吧,也就是熱愛產生學習動力。
小哥哥之所以讓做母親的我非常省心,或許是因為他找到了學習的意義吧。曾經有一次和他討論,我問他為什么喜歡歷史喜歡考古。他告訴我:“一個不會說話的物體,一段文字,你通過不斷研究,他的形象就會在你眼前具體起來,然后你就會像和一個活著的人一樣在對話,聽他給你講他的前世今生。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以前只覺得他講的有道理,而今了解到是因為意義所在,他在做他喜歡的事情時,這個探索和發現,讓他很有成就感。
的確,無論工作生活,價值感很重要。近幾年一上班就想睡覺, 一下班便生龍活虎,非常明白自己的工作對自己已經沒有挑戰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同樣的事情,閉著眼睛都能處理好,而這個工作對我的意義常常讓我懷疑人生。這兩年為公司創造的價值是什么?因為找不到價值所在,所以跳出了公司框架,開始外求。
因為追求價值,所以不斷學習,學習讓我不斷探索,無聊的日子才有了一點活力。小哥哥的學習是想要與古對話,而我的學習是想擺脫現有安逸狀態,無論是因為什么學習,但動機才是我們的動力。
學習是一件由表及里的事情
學習就是知識管理的活動,好的知識管理活動是在做好情緒管理的同時,還包括設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掌握基本技巧和掌握專業技能。
1、 每個人都需要有導向的學習方法
什么是導向,個人理解就是學習目標。學習需要策略,想要學習到某種知識,就得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常會忽視策略,會進入到一種探險的學習方式中去。記得前年,各大網站給孩子買不到心儀的毛衣。就突發奇想自己動手給孩子織件毛衣。下單買了毛線和針,到手時怎么起針,起多少都是不知道,對著視頻琢磨了些許日子還是沒有要領,結局是棄之不顧。織毛衣是一門技能,學習不得方法而放棄。
2、 聚焦學習目標
學習要有目標,沒有目標很可怕。而實現學習的目標,需要制定計劃,即使計劃會變,但還是要有一個計劃。
學習過程中,人的大腦有一個記憶空間模板,這個模板類似于草稿本,這個地方通常狹小,海量信息擠不進來。因為先天的限制,所以掌握專業技能,就要聚焦學習目標。最可行的方法是把目標分解成可以消化的知識片斷,通過短時記憶空間,進入到長期記憶空間里。
一次只執行一個命令很重要,當兩個命令同時進入大腦,大腦也是排隊處理,不僅耗時耗能,深度與廣度也達不到。記得定位模塊時,報了運營、點評、視覺筆記學習,還要看書定位打卡,因為多,消化不好,效果也是差強人意。所以當連長小麥說告訴我少即是多,有如棒喝。
3、 知識鏈接
學習的精髓,就是將以老知識做為基礎再學習新知識,形成知識與知識的鏈接成網,形成思維,形成模型,建筑,高速公路。因為所有的知識點不是一個孤立知識點,以前學習不懂,是因為沒把知識系統化模型化。沒有舊的知識作為基礎,學東西等于沒有根,才會半途而廢。
因此,頭腦清晰非常關鍵,頭腦清晰方可制定學習策略,才知道要學習什么,打算怎么學。也才有能力駕馭情緒,進行自我效能的管理。
有效學習
曾經,我和小哥哥做過一個比賽,50個中文詞和56個民族看誰背得快,小哥哥三分鐘準確無誤全搞定,當時想著會輸,但沒有想過會輸的體無完膚。知道他記憶好,但一直不知道三分鐘的速度。
小的時候,他隨爺爺奶奶住在鄉里,我在外地上班。陪伴就是電話,如果單純問些好玩不好玩,電話那頭基本無回應。后來就教他幾句三字經,偶爾講些小故事,這樣還能說上幾句話。再后來有了任務,慢慢的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也成了爺爺奶奶吹牛的素材。不知不覺中背下了《三字經》全本。靠著這點本領在爺爺奶奶的村子里一路嘚瑟到上幼稚園。
回想總結,小哥哥的這個學習過程最大的亮點就是得到了積極反饋。每天的電話如期而至起到監控效果,因為他知道媽媽每天會打電話問他是否有背下前一天教的句子。偶有懈怠沒有記住,第二天便會及時給他糾正。知識點的分解,逐步遞增,加上對錯誤的及時糾正,爺爺奶奶們給出的欣賞與鼓勵,在記憶方面建立了極大的信心。
以前很疑惑,我和先生都是古文渣渣,他卻有濃厚的興趣,還動不動來個格律詩來調侃一下“文盲”媽媽。現在好像有些明白,他有了他自己記憶的一套方式。他用這種方式一直從初中戰到現在,文史類每次的考試基本未嘗敗績。由于他對自己的不斷訓練,凡涉及文史記憶的,盡管在高手林立的重點班里,也從未見他發怵過。
學習文科方面格外用心,為練習《滕王閣序》駢文來寫文章,專程去滕王閣,搜索資料,最終成就《天心閣記》,也用此文闖進全國“葉圣陶杯”中學生作文比賽。現場賽上,以古文的現狀為素材,命題《僅剩一點兒》捧回全國一等獎。
小哥哥在文史這條路上,不斷嘗試,但他始終以學習國學而開心。高中課業繁忙,仍堅持練習寫詩寫詞還有文章,現在開始追求詩詞意境。
小荷小露尖尖角,得益于無意教會他的方法,更得益于爺爺奶奶給他的積極反饋,信心讓他產生興趣才一路堅持精進。
實踐中深化
小哥哥愛看書,我總是充當人肉提醒器,要學會把看到用在生活與學習中,如果你能講出來那就是內化成自己的了。
到了我這里,發現自己是個很好的教練,但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運動員。因為要寫這篇讀后感,實在找不到出路,便和他討論,才有了后面的。
我們討論的是:專業知識應用得以深化。
他給我分析認知是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程度,應用可以理解為實踐。他說政治課上說: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那你所學的知識掌握程度決定了你的認知能力,運用這份認知,便會得到深化,也就類似于你常提醒我的內化。有些汗顏的同時更多的是開心。
他繼續舉例:你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閱讀大量書籍,還常請教一些頗有教育成就的人當老師。運用到與我的交流中,我的每個異動都逃不過你的法眼,你不用強硬霸蠻的家長作風,而是和風細雨與無條件接納,讓所有父母害怕的叛逆青春,我卻平緩渡過。如果親子溝通理解為專業知識,你和我的每一次溝通就是實踐應用。因為這些應用,書里的知識得到深化,成為你的專屬知識。因而,你的朋友在不懂的時候,你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你的朋友采納了拿回去用,但和你用的效果又會不一樣,因為只懂皮毛。
小哥哥繞來繞去,把我這腦子里繞得有些暈,好在他說的是我熟悉的領域,理解起來不是很難。也由此明白,新的知識點找到舊的知識點做為基礎加以提升的真諦。其實白話來說,就是如果要成為專家,就要不斷實踐,大量實踐,在實踐過程不斷加深知識了解的同時,不能一味照搬,還得創新。
最后,小哥哥重磅提醒我,認識對實踐也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把人引向歧途。天啊,老媽是廢柴了,抓狂中又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