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公崇拜的起源為何會在荊州?

為關公立祠建廟,是關公崇拜現象的基本表現。在中國古代民間就有以立祠建廟的方式來紀念或尊崇先賢或名人,以表達心理訴求、或趨吉避兇、或勸勉后人的風俗習慣。

當初關羽父子在臨沮遇害后,孫權將關羽首級傳到洛陽曹操處,曹操識破孫巧移禍之計,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于洛陽,即關林。孫權用計不成,于是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于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劉備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而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以及出生地常平村的關帝祖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便有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之說。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即關羽遇害兩年后,劉備親率成都蜀軍,順長江三峽而下,為關羽復仇,專程到大王冢拜祭關羽,并在玉泉山建關羽祠。

據歷代續修的《當陽縣志》載,關羽尸身被埋葬后,荊州民間即年年為關羽掃祭,所謂“邦人墓祭,歲以為常。”明代湖廣按察使《義勇武安王墓記》稱:關羽遇害后,“邑人祠而祀之,創而隨廢者,不知凡幾。”這說明,在關羽葬身之地,民間不僅歲歲墓祭,而且崇奉有加,代代相傳,從未斷絕。

玉泉山所處的荊州地區自古便盛行民間立祠之風。漢書·地理志》載:楚人“信巫鬼,重淫祠。”《太平廣記》所引《渚宮舊事》亦提到:“江陵多神祠,人俗常所祈禱”。這就為關公信仰的傳播提供了重要平臺和便利條件。

有學者認為,荊州民間最初的祠關活動可能是“祀厲”,敬奉惡神厲鬼的稱“祀厲”,敬奉善靈正神的叫“祀正”。民間普遍認為,關公一生剛直正義,光明磊落,忠貞不二,以復興漢室以己任,如今壯志未酬身先死,且死于同盟者背叛之手,自然是滿腔怨憤。人們生怕關羽怨靈泄憤人間,于是小心供奉,以期消災避禍。隨著時間的推移,關公當初怨怒而死的陳年往事,已經被關公壯懷激烈、忠肝義膽、義勇無匹的英雄氣概所折服,被其散發出來的忠孝節義、信義卓著、品行高潔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于是,關公神靈成為懲惡揚善、趨吉避兇、保護一方的善神,奉祀活動由“祀歷”而為“祀正”。

宋高宗紹興年間,陳淵在其《默堂集》中記載:“臣嘗游荊州,見荊人所以事關羽者,家置一祠,雖父子兄弟室中之語,度非羽之所欲,則必戒以勿言,唯恐關羽之知之也。”由此可見,荊州民間對于關公崇拜達到何等崇敬畏服的程度?一言一行、日常習慣必以關公好惡為念,由是而逐漸形成對關公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解讀,形成以關公精神為主體的道德準則指導來指導日常生活實踐。這是關公文化形成的社會基礎及人文基礎。


荊州民間的祀關活動的興盛和發展、及對關公人格魅力和道德精神的不斷加深的信奉和崇拜,使得關公顯圣傳說及具有正面導向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

唐德宗貞元18年(公元820年)董侹所撰《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山關廟記》對關羽便有“生為英賢,歿為神靈”之稱。在董的廟記中,還記載南朝時“陸法和假神以虞任約,梁宣帝資神以拒王琳。”(這里的“神”均指關公)前者是說南朝梁代末年發生侯景之亂時,隱士陸法和出來幫助梁武帝蕭衍之子蕭繹平定侯景之亂。人們認為這是得到關羽神靈的幫助的緣故。《渚宮舊事》具體記有此事。后者是指梁武帝的嫡長孫蕭,殺死其叔父蕭繹,在江陵稱后梁宣帝時,也得到過關羽神靈的幫助,以拒王琳的作亂。陸法和平亂和梁宣帝拒亂都曾得到關羽神靈幫助的故事,有說法是關公成神的最早記載。

隨后出現的玉泉山顯圣故事則隨著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而廣為人知了。《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圣、洛陽城曹操感神”,寫關羽遇害后英魂不散,蕩蕩悠悠至當陽玉泉山,在夜空中大呼“還我頭來”,經山僧普凈點化,反問關羽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人之頭,又將向誰索取﹖于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演義并寫當關羽首級傳送至洛陽曹操處時,曹操取笑說:“云長公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公口張目動,須發皆張,曹操驚倒。

據《佛祖統紀·智者傳》(南宋釋志磐著)記載,智者大師于陳隋之際到當陽傳道建寺時,夜見一位美髯豐厚的長者和冠帽秀發的少者,長者自稱關羽,說是生前期望興復漢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余烈,成為此山之主,現愿為法師平山建寺,護持佛法。佛寺建成后,關羽表示愿洗心易念,皈依佛門。智者大師當即授以五戒,收為弟子,并奏于晉王楊廣,封關羽為伽藍護法神。據此,古今學者多認為佛教神化關公、利用關公擴大本教影響始于隋代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

據《神仙通鑒》(明人徐道編著)記載,唐儀鳳(公元676—678年)年間,唐朝國師高僧神秀,于儀鳳年間到當陽玉泉寺建立精舍,搗毀了民間修建的關公祠,忽見關羽“提刀躍馬”而來,嚇得神秀急忙破土建寺,將關羽奉為本寺伽藍。

隋唐時期開始,從佛教對關公的神化,最先利用關公增加本教的影響,開了三教神話關公的先河,而且直接推動了關公崇拜的傳播,使得關公崇拜現象由區域性向全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現藏于荊州博物館的泥制紅陶關公塑像,造型小巧,高約8厘米,雖然不足巴掌大,但是制作卻非常精美。這座關公塑像氣宇軒昂,頭呈長圓形,蠶眉、鳳眼、高鼻,長髯飄飄,關公盤腿呈坐姿,可惜的是,腿部已經殘缺。

泥制紅陶關公塑像為宋代作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尊關公像,也是說明關公崇拜已經跨越1000多年的實物佐證。

歷史上關羽的真實事跡和德行,是關公形象的基礎,也是人民群眾歌功傳頌、百世不衰的根基之所在。關公崇拜能夠跨越千年、世代相傳、不斷衍化,深入人心,關公精神不斷得到有志之士的認可、強化和推崇,這是人民的意愿,是歷史的選擇。

關公是人民群眾的創造出來的精神符號,是中國傳統道德精神的代言人,也是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集中體現,因為關公文化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這是所有傳統文化得以流傳的最堅實的基礎和柱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