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朋友說,你的行事風格像個日本人,當時剛好看完《菊與刀》,就自然以為他說的應該是我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性格。我深以為然,并以此為傲。
幾年前一次工作面試,考官問我,如果讓你去個陌生的地方辦事,你是先查地圖呢還是讓同事幫你指引。我不假思索地說我會查地圖,自己過去,因為別的同事可能會有自己的事情,還是不要麻煩別人的好。然后主考官一副猶豫不決樣子,放我走了。
現在回想起來,他好像并不認同我的選擇,直到,我看到這句話:沒有麻煩就不會有關系,才開始思考不麻煩別人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
將關系中的動力,視為麻煩,這本身意味著,一個人在關系中經歷過很深很深的失望,于是他知道,自己伸向別人的手,是不受歡迎的,所以這叫麻煩別人。
我試著從自己的過往中來理清這段話。
很小的時候,家里開了小飯館,爸媽每天起早貪黑,一直很忙碌。自然也就顧不得我。任我端著一碗飯跑遍整條街。后來回到老家,他們又忙著上地,照料果樹,初回老家,對環境的陌生并沒有給我帶來更多關注,我只能乖乖的,把學習搞好,不亂花錢,不給他們添麻煩甚至都極少生病。偶爾因為不遂他們愿就會挨一頓責罵。后來,家里經歷一些困難,人心更是脆弱,每個人都自顧不暇,更是不可能伸手要什么幫助。
很多年之后,他們還會跟別人說我很省心,我也就把這當做優點,一直保留到現在。
有這種麻煩哲學的人,難以發出對關系的渴望,所以勢必會退回到孤獨中。
不得不說,因為知道給他們添麻煩會遭來一頓罵,所以也就不再相信別人會非常熱心幫助自己。與其被別人拒絕,倒不如不給別人添麻煩,自己來。
所以,給別人,尤其是父母添麻煩簡直成了我最接受不了的事情。我在家里很多行為的目的都非常的明確,就是不要照顧我,不要在我身上浪費精力,不要考慮我的感受。你想吃什么飯你自己做,不要問我意見。你想做什么就去做,我無所謂。
中國式養育中,希望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給大人添麻煩,可是,如果真想養一個健康有活力的孩子,需要知道,懂事、怕麻煩常來自絕望,而且總與孤獨相伴。
我小侄女會理直氣壯地要愛,生氣了就要你哄,發脾氣也要你哄才會好,到現在6歲了,還是會要你抱抱她夸夸她,毫不掩飾對你的依賴和需要,所以大家對她的愛好像也會多點。她像小太陽一樣,永遠熱情和快樂。
所以,試著鼓勵你的孩子,鼓勵你的愛人,也鼓勵你自己: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被擁抱的話!
嘗試放下自己的硬殼,像親近的人示弱,讓他們參與到我的生活中。也許是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