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媽媽有幸在原書首版發行時讀過《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或許我會擁有一個更完備的性格。遺憾的是,這本書時隔近30年才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當年的小嬰兒如今都已步入媽媽的行列。而這些小嬰兒,恰恰是身處夾縫的獨生子女一代。懷揣著上一輩人的過度關心和過高期望,他們在渺小的人格中奮力掙扎。特殊的成長環境不經意間賦予了這一代人為人父母的天賦,他們小心翼翼地在上一輩的教育雷區中繞道而行,竭力避免那些不愿憶起的過往在自己的寶貝身上重蹈覆轍。
作為獨生女,除了選老公之外,我所經歷的重大人生選擇都是父母一手包辦的。是的,我就是那種一邊被母親鄙視不能像誰誰家的孩子一樣獨自旅行,一邊又被責罵天黑還不回家的孩子。如今身為人母,我凡事都要給女兒留有充足的思考和選擇空間,借此抵消兒時遭遇的心理傷痛。小到酸奶的品牌和襪子的樣式,大到周末的日程安排和幼兒園的選擇,凡事女兒有能力自己做主的,我和老公絕不插手阻撓。于我而言,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失敗案例已經足夠多,自己都可以作為育兒暢銷書的典型范本了。何況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隨隨便便逛個論壇加個公眾號,了解的育兒知識就足以匹敵三十年前的專家。拿書中第五章談到的夸獎孩子的方法來說,大概目前十個家長中有九個都知道夸獎孩子應該具體,而不是泛泛地說幾句“真好”、“真棒”。我真的覺得,以現在年輕父母的知識儲備和思想開放程度,實在不需要再讀更多的育兒暢銷書了。
《如何說》雖然在新穎性上不占優勢,卻符合了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無論是初為父母的零經驗新手,還是身經百戰傷痕累累的老將,只要想學習求改變,翻開書就能獲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從這個角度而言,《如何說》更像是一本工具書或懶人手冊。每章后面都附有整章內容的簡短提示,可供讀者復印后貼在家中醒目位置隨時提醒自己。為了幫助愚鈍的家長改善親子關系,作者也真是操碎了心。
書中對我啟發最大的是關于懲罰的章節。記得有一次我幫女兒洗漱,為了阻止她邊洗邊玩,我便“威脅”道:“如果再不好好洗……”話音還沒落,女兒便脫口而出:“就要受到懲罰。”我一邊驚訝于她對懲罰二字的領會程度,一邊暗自反思自己以前的做法是否欠妥。懲罰大概是每個家長都用過的手段,我們總是過于關注懲罰所產生的即刻效果,卻忽略了它的負面影響。與“承擔不良后果”的方法相比,懲罰違背了就事論事的原則,擾亂了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不聽話就不給買好吃的”、“考不好就不能去旅游”這樣的說辭,表面上似乎能“拉孩子一把”,實際上卻P101是一種干擾,剝奪了孩子自我反省這一重要的內在心理過程。孩子本應為他們的行為而感到遺憾,本應考慮如何補救,但懲罰卻使復仇的渴望充斥孩子的心。更可怕的是,孩子可能因此擺脫內疚感,學會以懲罰“抵消”罪行。
讀育兒書不僅能改善親子關系,更能幫助父母重新認識自己。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庸的孩子,平庸到老師總是沒有評語可寫。但第六章“乖乖女”的例子卻使我意識到,“聽話”本身也是一個標簽。不知有多少“好孩子”為此放棄了自我,只為換取媽媽的一句稱贊。現在,我要做的不光是停止叫女兒“小胖豬兒”,更是時候扯下自己背后的標簽,重新和女兒一起成長。
縱觀全書,漫畫部分似乎比全章總結更具指導意義。以第一章為例,對于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作者其中一條建議是用“哦”、“嗯”等表示肯定的詞語認同孩子的感受。看到這一條,恐怕絕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自己做的沒問題。但如果翻看漫畫中的反例,才知道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不能對孩子進行過多的提問與建議。其實家長從來都不需要知道應該怎么做,只要告訴他們不能做什么就足夠了。
知道得再多,不去做也是枉然。《如何說》提供的方法雖然可操作性極高,但適用面也相對較窄。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屢試不爽,孩子也在思考,會根據家長變化的行為和態度做出相應的反饋。比如在鼓勵孩子獨立自主的一章中,作者建議家長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問題,應為孩子創造自己探索的機會。我之前的做法與作者的建議不謀而合,但通過觀察女兒的反應,我現在反倒不太愿意每次都為孩子設置“障礙”。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簡潔明了的答案,如果家長施壓太大,反而會壓制孩子的求知欲。何況,大人還有偶爾犯懶的時候,又何必強迫孩子時時刻刻做到完美呢。談育兒歸根到底就是談溝通,最重要的就是權變。只要對孩子保持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善于表達愛與回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相反,試圖以不變的方法應對多變的兒童,即使再靈驗的方法也會有失效的一天。
尹建莉曾在《好媽媽》一書中提出,自己的教育方法搬到別人家孩子身上往往失了效。問題并非出在方法上,反倒是家長一味照貓畫虎不求甚解造成的。如果不能建立一套正確系統的育兒理念,讀書多了反倒是壞事。《如何說》只適合在短期解決燃眉之急,從長遠來看,下足力氣修煉內功心法才是正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