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長達20年的北洋水師在日軍的進攻下,全軍覆沒。這是李鴻章一生中最痛苦時刻,然而讓李鴻章更痛苦的事情還在后面,被清廷派去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剛開始李鴻章并不準備去日本,而是準備讓在天津海關工作超過20年的德國人德璀琳去日本。日本方面很快得知清廷并沒有派出一名大員,而是讓洋人前來,這讓伊藤博文很是生氣,結果德璀琳來到日本之后并沒有得到日本高層的接見。
德璀琳在日本碰了一鼻子灰,1895年2月清政府又派出張蔭桓和邵友濂去日本調停,但最后又是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日軍在取得了威海衛戰役的徹底勝利,清政府失去了與日軍進行調停的最后籌碼。走投無路的清廷,最終只好派出李鴻章前往日本進行議和。
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的日本已經照會清廷,不僅要賠款,而且還要割地。得知日本的要求后,清廷不論是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還是滿朝文武官員,大家都不愿意背上“賣國賊”的罵名。李鴻章與洋人打交道多年,他也深知自己去日本將意味著什么。
1895年3月4日,光緒皇帝正式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3月13日,李鴻章一行乘坐德國輪船啟程去日本馬關,這次中日議和的地點在日本馬關春帆樓。馬關位于日本本州島的最南端,而春帆樓位于城市一座小山丘上,面朝大海,這個木制小樓并不大,最開始是一名醫生的診所,后改為家庭賓館。
一場腥風血雨的談判即將開始,從3月20日到3月24日,中日雙方共進行了三次談判。當第三次談判結束之后,李鴻章一行走出春帆樓,準備回到驛館。就在半途中,李鴻章遇刺了,一名日本男子持槍對著李鴻章面部打了一槍。
這一槍打中了李鴻章左頰,頓時李鴻章血流如注,暈死過去了。李鴻章雖遭遇了射擊,但并不是致命傷,子彈打在了眼下一寸。李鴻章蘇醒之后,對著床邊的眾人說了七個字,“此血可以報國矣。”李鴻章遇刺的消息傳出后,日本方面非常緊張,伊藤博文立即前來探望慰問,而且還提出讓日本醫生給李鴻章做手術,將子彈取出來。
不過李鴻章委婉地謝絕了,“國步艱難,和局之成,刻不容緩,予焉能延宕以誤國乎?寧死無刺割。手術以后再說吧。現在應當盡早地解決懸案,怎么能耽擱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