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
今天看了李娜的文《你還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嗎?》,又恰逢高考,有感。
時間往前推20-30年,“讀書改變命運”是被大多數(shù)非城市人所接受的,只要你學習成績好,考上大學,那么畢業(yè)之后你基本上是能某得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有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好一點的進去事業(yè)單位或者國家機關,成為人們口中“國家人”。從此告別農(nóng)田,走入城市,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近幾年,這個觀點慢慢的開始被人嫌棄。
寒窗苦讀十幾年,讀了本科、碩士甚至是博士,畢業(yè)了發(fā)現(xiàn),找工作很難,高收入更是難,加上大規(guī)模城市化,房價飆升,經(jīng)濟頹廢,想在大城市安家,那是難上加難。很多人是窮盡了全家的力量,好不容易買了房結了婚,卻發(fā)現(xiàn)生活依然困窘,別說經(jīng)濟上回報父母,就連常回家看看父母都不一定做得到。理由無非是,太忙,沒有假期,路太遠,人太多,孩子小,回家一趟不容易等等。
而你們同村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早早就輟學打工,現(xiàn)在樓房蓋起來了,小車開起來了,孩子兩三個了,過年回家出手大方,倍有面子。
這時候很多人的觀念開是轉變,覺得讀書沒什么用。有一次我回老家縣城,和朋友在一個小吃攤吃東西,朋友是博士,我們一邊吃一邊聽她講一些她學術方面的事,對面坐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初中女生,她一邊玩手機一邊和我們搭訕,聊著聊著,她說“現(xiàn)在的大學生不值錢了,大街上一抓一大把,沒什么用。”
我和朋友頓時大眼瞪小眼,無法接她的話。
讀書有沒有改變命運,改變了哪些人的命運?
私以為,讀書改變了那些想把“生存”升級為“生活”的人的命運。
讀書把你原本因為出身和經(jīng)濟原因而喪失的選擇權還給了你。
在中部省份的農(nóng)村,絕大部分人,受不了讀書的枯燥(現(xiàn)在很少因為上不起學而輟學了),輟學之后,到江浙或者北上廣深打工幾年,回來蓋房子相親結婚,現(xiàn)在農(nóng)村娶個媳婦,花上幾十萬是很正常的事。花掉父母一生的積蓄,很多還要欠債。
結婚后生了孩子,孩子丟給父母,小夫妻二人一起到外面打工,一來還債,二來攢錢蓋大樓房,要比村里現(xiàn)有的還要大的那種樓房。
老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加上過早輟學的小夫妻對教育的不重視,導致孩子對于讀書一樣不認真,成績不好,不想學習,然后讀到初高中之后就輟學打工,重復上一代人的命運。
而那些堅持讀書并且上了大學的農(nóng)村孩子,出人頭地大有作為的比比皆是,最平凡的也會在城市謀一職位,結婚安家。雖然一樣是在父母的資助下買房子,生活也不輕松,但是他們能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孩子在身邊,接受好一點的教育,有更多的見識,等他們孩子長大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讀書最重要的作用,除了教會你知識,就是教會你如何獲取知識,開闊眼界,讓自己變得更好。
A家小夫妻,兩個孩子在家跟父母,大一點的女孩小學三年級,成績尚可,小一點的男孩一年級,調(diào)皮難管,連老師都直搖頭。兩個人辛苦打工十來年,還清了欠債,攢了30萬元。
親戚建議他在家鄉(xiāng)縣城買一個學區(qū)房,孩子媽媽回來帶孩子上學,必要的時候他也回來縣城謀一份工作,陪在孩子老婆身邊。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心理上也能健康成長。就算最后他兒子依然沒成才,需要蓋房子娶媳婦,把縣城的房子賣了,在老家蓋房子也行。
他選擇了用這30萬在老家蓋了一個大的兩層樓房。房子蓋好之后只有老人帶著孩子住,他們小夫妻還是出去打工,繼續(xù)攢錢。
老家的房子就像車子,是損耗品。一建成就開始貶值,等過十幾年,他兒子娶媳婦的時候,這房子已經(jīng)舊了,村里說不定又是更大更漂亮的房子接一波接一波,估計還得重新蓋房。而且現(xiàn)在的房子蓋好了,他們只有過年回家住幾天,其余時間基本空置。等于這30萬每年一點點的在消耗。
親戚畢竟是親戚,只能稍作建議。生活還是自己過的。
因為見識和學識的有限,他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這樣的建議。他覺得用30萬來買個村里的面子是值得的。
讀書就算不能給你帶來家財萬貫,也能讓你有更多的選擇,至少知道有哪些是可以選擇的。
我沒有立場來批判任何一種生活方式,只是略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