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廢了王皇后與蕭淑妃,立了武則天為皇后。但是,反對的人很多,特別是長孫無忌那個老不死的和王皇后背后那一族的人,抵制力度之大,就像現在韓國裝了薩德一樣。武則天害怕丟了皇后的地位,就心一橫,刀一豎,害死了王皇后跟蕭淑妃。
殺了人,武則天的噩夢也隨之而來,她天天晚上都夢到王皇后跟蕭淑妃七竅流血,披頭散發裝神弄鬼嚇她。搞得她整天疑神疑鬼的,請了很多神僧道士來做法超度也無濟于事。于是就不敢住長安了,她要搬到洛陽去。
晚上侍寢時,她就跟唐高宗說:“陛下,我們住在長安,糧食從江南運到這里,水迢迢,路遙遙,飯都吃不飽,不如我們搬到洛陽,就不用餓肚子了。”唐高宗覺言之有理,想那三萬石大米,運了三個月都沒到長安,若是戰亂之時,這還得了?于是就把首都遷到了洛陽。
——這是一篇引子。其實我要說的不是武則天,而是上官儀。
唐高宗遷都洛陽以后,有一天上早朝,唐朝上早朝的時間,按《新唐書》的說法,“視日影為候”,估計在早上七八點這樣,跟我們現在上學一樣的時間。但是,跟我們不一樣的是,他們只會早到,我們只會遲到。
文武百官每天天沒亮就開奔馳寶馬在皇城外等候。洛陽皇城的景色比長安的皇城好,洛陽的皇城,傍著洛水,洛水旁柳梢拂云,柳條垂蔭。芳草萋萋,長橋臥波。傳說秦始皇巡幸洛陽,專門在洛水邊上修了洛神廟,以祀洛水;隋煬帝也稱贊洛水有“天漢之象”。
天津橋正對著皇城正門,清晨,那一輪曉月尚掛在天空,這一景色,又被叫做“天津曉月”,乃洛陽八景之一。天津橋破曉放行,橋下是洛堤,文武百官停好了車,都在洛堤等候。
這是秋季里的凌晨。
上官儀乃百官之首,當了唐高宗的宰相。他姍姍而來,氣派非凡。這是他這輩子最得意之時。
記得當初,江都之變,宇文化及弒殺了隋煬帝,他的父親上官弘在江都當官,受到牽連,宇文化及手下一路追殺上官弘,那時,上官儀四五歲,上官弘不忍心看到幼子還未成人就死了,不覺逃到一廟前,想著佛菩薩向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于是就把小上官儀藏在廟中,托佛菩薩保佑,竟逃過了一劫。
上官儀年幼,又死了父親,廟里的和尚就收養了他,做了小和尚。小和尚通讀佛典,研習經史,漸漸地詩越做越工,文越寫越好。被人稱之為才子。
后來,李淵父子領導農民起義軍,滅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上官儀上京考取功名了。當時要考中進士,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當時要做官,要以“四事擇其才,曰身、言、書、判。”意思是,要想當官,必須是“身材豐偉、言詞辯正、書法遒美、文理優良。”有些人考了一輩子都考不上,所以當時有句話說“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五十歲考中進士還算是年輕的,照這樣的算法,當時讀書人要活到兩百歲才算人生完整。
上官儀年紀輕輕,親友團基本都沒抱什么希望。都事先做他思想工作:阿儀啊,不要緊張,盡力就好。考不中也沒關系。上官儀本來就有一身才華,本志在必得。但是聽他們說了,心里也有點忐忑,怯怯地走進考場,沒想到一下就考了個全國第三名,親友團馬上張燈結彩放鞭炮,到處說,我們阿儀,我就說他能考中嘛!
上官儀考中了進士,唐太宗御筆欽點,讓他當了弘文館直學士。與宰相房玄齡、褚遂良等人修了后來我們看到的《晉書》。唐太宗因見他詩寫得“綺錯婉媚”,非常贊賞。就提拔他在身邊,專門校對皇帝的詩文。
貞觀二十三年,輪到李治做皇帝了,是為唐高宗。唐高宗也很喜歡上官儀,又升了他做秘書少監,掌經籍圖書,官級四品。過了幾年,又升做西臺侍郎,最后終于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這一年,唐高宗把首都遷到了洛陽,這一年秋天,文武百官在皇城外等候早朝。宰相上官儀驅馬沿著洛堤緩緩來到皇城外,看著“天津曉月”的洛水,瞥見林中飛出的宿鳥,想著“寒蟬噪楊柳,寂寞盡秋風”。突然一首詩從心底冒了出來: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那些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員,忽聽得音韻清亮處,上官宰相吟出這么一首詩,都撫手稱號,說宰相您在黎明朝陽的映照下,真的像神仙一樣。
在皇宮里,唐高宗很郁悶,武則天越來越專權了,并且神神經經的,整天請那些莫名其妙的道士進宮,做道法整這個害那個。于是,唐高宗就想把武則天廢了,便密詔上官儀商議,上官儀道:"皇后專橫,海內失望,應廢黜以順人心。"不料這事被武則天知道了,武則天就懷恨在心,想有朝一日必要殺了上官儀這個人……這個不提。我要說的是上官儀,不是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