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不好意思,一直很忙并沒有時間回復大家的申請咨詢。
建議多逛逛一畝三分地,ChaseDream這樣的專業留學網站。
至于其他的,文章中已經寫得很清楚了。
申請這個東西太個性化,沒法給出什么指導,所以不會回復私聊的問題,謝謝。
-----------------------------------------------------------------------------------------------------------
我覺得自己好標題黨啊,取這種名字臉皮得多厚啊。說好的寫申請總結拖到現在,希望大家不要嫌棄。文風本來想穩重一點,最后變成了這樣。我還是洗洗睡吧。
背景介紹:
普通211非985本科畢業。GT均不高。GPA3.5+。
錄取結果:
美國:
【Offer】:CMU 【AD】:TAMU、RPI 、UA、Fordham 【Rej】:UT Austin 、UMN、UMD、GATech
澳大利亞:
【Offer】MONASH 【AD】UofMELB
拿到了Dream School卡內基梅隆的offer,回想起自己幾個月前還糾結于會不會沒有學上,很想感謝一些人,并對自己長達幾年的準備過程做一個回顧。
首先,這不是在炫耀我拿到了牛逼學校的入場券,也不是在教導你如何模仿而走上相同的道路。人生根本不可復制,也別指望看完任何一篇逆襲的文章就能對你的人生產生多大的影響,如果真的有,那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下面所有的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我希望給在掙扎邊緣的你一點希望,至少如果你快放棄了,看看我的經歷也許會好過一點。
萌生出國的想法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了,但真的只是想法而已。當時高考失利,沒有上到能夠叫出名字的普通211大學,但對我來說也沒有特別沮喪。因為高三的時候自己狀態很差,還有點小分心,所以當時能夠去這所學校對我來說就像還有人要我,心里還是非常感激的。當時想去新加坡,因為性價比高,學術氛圍感覺還不錯,于是千辛萬苦考了個雅思出來,面試機會都沒有就給刷了。當時對出國沒有強烈的欲望。
在大一的時候,開始研究很多人對出國的看法,得出的結論是國外本科比國內本科含金量高好幾個level。但看了看讀本科所需要的費用,放棄了。決定還是等到研究生再出去。
留學國家選擇
關于選擇國家,我也曾糾結過,但作為一個收集各方看法沒有全部實地考察過的人,我還是想說說我的看法。就正常不以科研為目的的讀研來說,關于國家,有這么一些選擇:去美國,去香港,去新加坡,去歐洲,去英國,去澳洲。
美國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學術背景非常強,能學到真材實料,學年為1-2年,回國受認可程度較高,但學費不便宜,性價比中等。比較適合想學到一些東西,同時對創新氛圍感興趣的人。
去英國讀研,基本就是去鍍個金拿個文憑,一般研究生都是一年,從一進去就開始寫畢業論文,忙到死。讀完留在英國的可能性非常小,不出意外都是回國發展的。比較適合拿個文憑家里又有錢的人。
香港也基本是一年的學制,和你一起上課的基本上都是大陸人,學費不高,性價比還不錯,適合鍍個金然后回大陸發展,但是香港相比國內發展環境日漸衰落,再加上政治因素,而且地域狹小特別擁擠,個人不是非常喜歡。如果你真的不介意那邊的人口密度的話,比較適合不想花太多錢在留學上但是又想留學的人。
新加坡能去的學校非常有限,三所教育部認可的學校也就是國立、管理和南洋理工了。基本要求比較高,學費低廉教育質量比較高,經濟雖然在下滑趨勢但也不差。但是那個地方就是個村啊,再加上上海的極速發展,就個人發展來說,還不如留在上海。
歐洲除去英國,大部分可以留學的國家都需要你掌握第二門外語,比如德語法語或意大利語。
最終我選擇了美國。
其實,回顧自己整個申請歷程,沒想到從大一就有計劃出國的我,被專業課和各種水活動卻硬生生拖到大三上學期才開始真正著手。所以那個理論確實無誤,”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實踐它。“可以說,我在大三之前對于出國各方面的了解都只不過是理論上的yy而已,沒有實踐你不會發現很多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
先按照時間順序慢慢說。
主攻G&T階段(2013.8—2014.6)
其實我對托福和GMAT是沒有發言權的,沒有考到很好的分數,托福折騰了四次,GMAT也考了兩次,所謂一而戰再而衰三而竭在我身上反復驗證,每考一次都是一次折磨。
但是,語言不是學校給你設的坎兒,而是在于當你之后真的遠渡重洋的時候,是否能夠適應那里的學習和生活。靠這個想法才不會對這些折磨人的東西產生太大的厭惡感。
簡單來說,不建議把戰線拉得太長,每次報考做好充足的準備就好。后文也會提到,GT很重要,但遠遠沒有你想象中那么重要。
大二暑期去了澳洲,那段時間口語突飛猛進,回來就計劃趕緊把亂七八糟考試都考掉。報名了大三寒假的G,打算先殺比較難的G這樣好對付T。那個時候基本上是斷網的狀態,每天就是看邏輯看語法,用一個寒假20多天的時間全身心復習,不得不說斷網是第一生產力,到最后我每天的娛樂只有看看電腦里唯一僅存的star trek系列(這么說來ST這個愛好可能是被迫培養出來的= =)。
然后2月份殺G,我記得當時我一直以為自己大概考個500多分撐死了,最后結果居然有690,雖然沒到7,但是還是很滿足了,走出考場心情大好,就差在冬天買個冰淇淋慶祝了。不過,記得出來的時候瞄到一個男生電腦屏幕上寫著720,我心想好厲害啊!仔細一看,那個男生居然傷心得快要哭了。當時瞬間明白,這世上每個人得標準不同,追求不同,適合自己就好了,不要強求(真是學渣的自我安慰...)。后來3月份趁熱打鐵又考了一次G,終于分手了。
考完G,我就開始虐T,這個時候已經三月份了,于是報了六月份的T,順便開始找實習。后來事實證明,T并不是那么好考的,雖然拿下了G那也只是在邏輯上面比較有優勢,語言本身我還是欠缺了很多。六月份的T才88,慘敗。其實那個時候,我一直沒有想到自己的英文這么差,因為和別人的溝通能力也還好,閱讀也不是那么的生澀,再加上看美劇電影也是常事,但考出來確實有很大差距,那個時候還是蠻絕望的。因為按照正常的申請步驟,這個時候應該搞定了語言,專心準備文書了,可我連實習都還沒有。但沒辦法,只能一邊實習一邊繼續考T了。
拼命實習階段(2014.6——2014.9)
大概從五月份,開始瘋狂投簡歷找實習,想在想來,三到六月份的時候我基本上就是多線程運作,選中介、找實習、面試、準備托福、學校GPA。沒有一個我敢不認真對待的。
先說找實習這種事情,對于沒有學校背景、沒有實習經歷、沒有亮點的人來說真是要命。但我當時心氣也高,不樂意去一些從沒聽說過的小私企,也不愿意隨便做一個打雜的實習,所以投的簡歷和崗位都是自己真的想去的,至少投的都是我認為這個實習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帶給我什么的,比如公司的名氣對簡歷有益、實習的內容能夠讓自己提高,或者是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一個興趣點所在,只要這三點滿足其一就可以了。
不過第一階段投簡歷石沉大海的很多,我當時也是醉了。投出去大概30多封簡歷,收到面試邀請的只有5家左右。想來自己只身一個大學生,自以為找實習并不是難事,卻沒想到會遇到這么大的障礙。仔細想想,光簡歷上學校一項可能就會讓我直接被刷下來。當時,長這么大,第一次感受到社會的壓力,競爭的壓力,我忽然發現別人認識我的途徑竟然知識通過一張紙,而那張紙上不能表現出我任何優點。
于是很長時間,我只能繼續投簡歷。其實我清楚,只要把標準放低一點,找起來會容易很多,但是沒有意義,也是這種時候,我覺得堅持下去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因為外界的否定就輕易對自己喪失信心。
終于,六月份我開始瘋狂面試,最忙的時候一周每天都有,到最后我就是在搞笑了。因為即使我不想去這家公司,我有一些好的選擇,我也還是會去面試,算是積累經驗吧。我印象最深就是土豆網面我,說他們喜歡聰明的人。我自認總是很蠢,于是只能裝成很聰明的樣子。他們說給我做一套題,測試一下我是不是聰明的人,拿到題我就笑了,就是中文版GMAT題,于是我被錄用。然后我拒絕了,因為我覺得他們好蠢。后來我去了一個小而洋氣的咨詢外企,氛圍很好,老板很nice,很美式,但是可惜和我專業不夠相關,那是我的第一份實習。
一個月之后又迅速轉戰了一個專業非常對口的IT咨詢實習,是通過學校千辛萬苦才拿到的機會,但是公司偏僻在上海郊區,幾乎是全職,被困在一個連麥當勞都送不到的地方,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從八月到就九月,也要感謝這份實習讓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不想被困在這里,不想就這樣做一個螺絲釘。在這個期間,我還在備考托福,真是痛苦,常常早上六點起來背單詞,然后九點去實習,晚上八九點回去繼續看托福,看到十二點。有的時候,我六點起不來,我對床的姑娘會喊我起床,不然我可能堅持不下來。雖然我還是老賴床。
說到這個,就一直很感嘆,自己沒有一個一直和我一起奮斗的戰友。和學校氛圍有關吧,出國人也不多,即使出國,節奏也都不一致,所以有的時候覺得艱難大概是因為沒有人同行。
除了這兩份自己找的實習,我還很lucky地參與了一個創業團隊,從2014年2月就開始一直做一些事情,然后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持續到2014年11月份,也就是我GT都已經搞定、學校課程全部結束的時候。11月份以后,我就成為了這個創業團隊的全職實習生,所以在我寫文書的時候,創業團隊的經歷是一個非常有亮點的部分,實話說我也很大限度地利用了這個亮點,因為我也認為這是真實體現我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
但是,回想起來,在實習的選擇上,我陷入過無數次糾結,很多時候,兩個實習看上去各有優勢。雖然功利地說,我們會更加考量哪份實習比較適合寫在簡歷上,但我記得有人曾和我說過,選擇實習,不要以如何能讓你背景更好看為標準,要以你的職業選擇為標準。想想你之后想做什么。
其實申請也是一樣的道理,想想你是不是真的想出國,是不是真的想讀這個專業,是不是真的想要繼續念書,又或者只是選擇一條看上去風光的路,而所有的選擇都應該是以你愿意為前提的。
文書準備階段(2014.8——2014.12)
終于到文書的部分了,其實根據我的渣背景,文書確實幫了我很多。對于美國申請來說,PS的重要性基本上是和GPA一個等級。其實關于文書到底有多重要,很多人弱化了他的重要性,也有很多人太強調他的重要性。
首先,你要明白,美國申請的奇怪之處就在于,他的每一所學校對于申請人的條件偏好都很不一樣。比如我知道的馬里蘭大學對T卡的很嚴,而有些學校對PS有執念(我覺得CMU可能錄我真的只是因為PS而已),也有些學校對校友有偏好比如有些學校學生打死都不招而有些學校畢業的可能會一直招,還有的學校品味很詭異沒有人能總結出來他們的錄取偏好(比如我大女神學校TAMU據說就是這么高冷的)。但歸根結底,無論對于哪所學校,PS如果寫不好,還是洗洗睡吧。
PS本身不是很難,我覺得對于很多人來說只要把握兩點就好了,第一是我適合這個專業,第二就是我牛逼。
然后具體該怎么寫呢,我覺得其實大部分中國學生是非常normal的,說拿過國獎做過好多科研或者在某個領域有點名氣的真是少之又少。但是你要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就一定要找出自己的亮點,亮點這個事情很多人覺得很難,那是因為你真的沒有,至少放到競爭激烈的申請者里面沒有。所以需要挖掘,而挖掘的方式就是回顧你的人生。
所以沒錯,個人認為寫CV才是PS之前要做的最最最重要的工作。
通過寫CV羅列出你做過什么,擅長什么,喜歡什么,找到你的亮點。有的人績點高,那學習能力是亮點,很多學校還是很欣賞學習能力這一套的,即使他們不相信中國的績點,但是嘴巴上雖然這么說,選擇還是很誠實的嘛。再比如有些人有好幾份實習,參與過一些項目,那實踐經驗就是亮點。也有人參與創業,恰好創業又有進展,那在全民創業這種大氛圍中必須寫寫寫啊。但是如果你只是擅長社交,參加過很多很分散的亂七八糟的活動,并企圖把自己全面發展作為亮點,那對于比較professional的研究生申請來說,還是洗洗睡吧。你又不是小朋友申請本科生,全面發展往往只能說明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總之,找到自己的亮點后,要明確自己的path,關于未來的path,如果你沒法表達清楚這個,就想想你的經歷會延伸出什么樣的未來道路。基本的思路其實就是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但是寫的時候要具化一點,舉個栗子,申請計算機專業的long term goal可以說成為一家類似google公司的CTO。
找到亮點和path之后,就沿著這個思路往下寫,主體部分就是兩個,校內和校外。校內突出你的學習能力,校外突出實踐和運用能力。
好了,ps就這么簡單。
主要很多人不敢寫的原因是他們覺得ps很難,需要自己很厲害才能寫好,其實也不算吧,ps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在寫PS的過程中,你也需要發現自己經歷方面的不足,并盡快補充進新的內容。同時,你要用自信的心態去寫,因為其實大家都很平庸,不要讓看的人看你的文章的時候感受到你自己的不自信,感受到你的平庸。要讓他們知道,我做的事情都是非常用心的,我有不足,但是我有信心通過努力做到更好,更何況我已經做了這么多努力啦。
當時我的中介準確說是咨詢老師,給了我第一版,我收到以后興致勃勃打開郵件,看完第一遍心里只有三個詞:WTF。于是開始了不斷地修改PS的道路,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居然在麥當勞坐了三個小時就為了想清楚我的經歷該如何串聯,然后我也沒有想得很清楚,只有一個大概。于是還是繼續改改改,改了三版之后,已經是11月份了,我才開始正式申請,而我依舊對我的PS非常不滿意。后來找了交大學霸替我改了一版,才算正式完工。
寫PS的這個階段,會讓你冷靜思考你的未來,雖然這一切并沒有什么X用,但是至少思考一下人生還是挺好的。
正式申請階段(2014.11——2015.1)
因為我前面考GT拖延了時間,再加上一直對PS不滿意,導致我基本都在每個學校第二批DDL的時候才遞交申請。這個時候,我感受到了世界深深的惡意,也覺得我當時為什么沒有DIY,我的腦子是不是被門擠過了。因為實話說,中介在那個時候,真是非常忙的,不排除很多中介老師還是有責任心的,但是有責任心也不是超人,在那么多學生中他們還要幫你申請那么多學校,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而你自己,才是會比其他人更care你到底在申請系統里填了什么的人。
申請系統的填寫沒有技術含量,就是繁瑣。尤其是遇到美國各個學校完全不同的申請系統,真是深深跪下了。先開始中介連我的名字都寫錯了,我直接就扶額了,導致我最后每個申請都會從頭到尾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看是否有寫錯。
這個時候還涉及到了選校的問題,因為我GT不高,缺乏自信,打算申請差一點的學校來保底了。不過還好,我中介和我父母都堅持要我只申請前60的學校。所以我選擇了申請澳洲的學校來保底,在這里再吐槽一句,澳洲的學校是不是是個學生都能去啊?而且錄取審核時間太長,我已承受不來。
所以,希望大家在申請的時候,都對學校有個全面的了解,也沒有必要申請太差的學校,因為最后你可能會發現你根本不愿意去。要保證,所有你申請的學校如果你別無選擇,你都是愿意去的。
然后其他就是專業和課程設置,同樣道理,希望申請的都是你可以念的。
在這個階段中,就是瑣事,你填填填就好了。
等待&面試階段(2015.2——2015.3)
一月底的時候,我基本遞交了所有學校的申請,最后有幾所沒有交,打算如果這一批沒有結果再補申請。
后來,就是漫長的等待過程。
從一月份開始陸續聽到身邊申請的同學的好消息,大多數都在春節前有了錄取。記得當時有個同學,他每兩天就要來問我一下有沒有結果。結你妹啊。我后來直接不回復了。可以看出我當時還是挺心焦的。甚至,我都打算要不就工作吧。
大概春節前幾天,我收到了第一封拒信,是馬里蘭大學的。緊接著,我又收到第二封,是德州奧斯汀大學,那個時候,我徹底崩潰了。盡一切可能不去想任何和留學有關的事情。
直到在春節期間,我終于收到了一封….面試。一看,還是明尼蘇達的面試,當時對這個學校好有好感,但一看面試安排才知道是海面基本上投了的都會邀請面試,不過有總比沒有好,于是著手開始準備。
自從收到明尼蘇達的面試,又收到了Fordham的面試邀請。上網搜了一下面經,混進了幾個QQ群打探消息,又有伯克利的好室友加持我準備了幾乎所有要問的問題,全背了下來,沒有背熟的就貼在了電腦上。
第一場面試很緊張,后來就熟門熟路了。
面完明尼蘇達就收到了TAMU的面試邀請,當時郵件問我周二還是周四有時間,我當然希望多多準備一下就選擇來了周四。后來可愛的面試官說他周四要go travel(不是你說周四的么= =),就之后再和我聯系。我也就打算先準備Fordham的面試。
然后,在沒商量好面試時間的情況下,我的大女神校TAMU就給我發了Admission。沒錯,你沒看錯,因為我倆沒時間面試,他們就給我發了AD。所以我覺得美國學校是很有幽默感的。
第一封AD到手,第一反應,我終于有學上了!我不再是失學兒童了!
后來,繼續收拒信拒信拒信。呵呵。反正我有學上啦。
之后,又面試了幾個學校,基本也都是隨意面,因為都沒有TAMU好。
然后就是收AD,收AD,收AD。我也只能拒拒拒了。
這個時候,就只有CMU沒有理我了,因為CMU是交的Video,所以不需要面試。在CD上報的CMUoffer托福都要105+,我覺得我妥妥沒戲。
然后我傻傻交了TAMU占位費,打算去德州大農村去野了。
第二天,CMU給了我Offer,還象征性地給了我一丟丟獎學金。我驚呆了,第一反應是CMU瞎了么?第二反應是我想去德州啊怎么辦?第三反應才是,哦我的dream school要我了呢!
于是申請季算是落下了帷幕。好像結果還不錯。
重點在這里——其實我想說:
申請真的很漫長,漫長到我覺得自己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這個夢是翻來覆去地折磨,我很多次都覺得很痛很痛,但沒法醒過來,因為選擇了開始就不能輕易結束。
很多人也許會覺得出國比就業比考研要容易,聽上去就像是有錢人家玩兒的東西。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是的,但是對我來說真的不是。
GT就是一道坎,其實我后來也想清楚了,GT不是申請的全部,我已經因為托福多次心塞了,甚至在備考的時間里沒有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真是得不償失,所以很多時候,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記得done isbetter than perfect.
申請會讓人成長,你會對自己有更好的了解,你會體會絕望也會體會欣喜。你會記得你考試失敗的時候對自己的質疑,會記得收到拒信時候的崩潰,更會記得第一封Offer到來看到Congratulations的時候,世界是怎樣亮起來的。
在這個途中,我無數次想過放棄,但我無路可走。因為我已經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我真的不去完成它,我一定會后悔。我可以找到工作,然后做一個安穩的人,但是我心里有一道坎兒一直過不去,就是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受限在一個我從沒有感受過學術氛圍的學校里,成為我簡歷中最后一欄學歷。不是嫌棄,而是惋惜。我只是單純地想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到達另一個高度。
所以,請無論如何,堅持下去。
正如康夏在《我為什么顛沛流離》中剛寫到的那樣,“有愿望,就去實現它”。其實申請這件事情,和我們大大小小的愿望一樣,只是一個愿望一樣,只是恰好它需要你跋涉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到達吧,但這個過程,一定會讓你成為不一樣的人。
至少我有:)
最后,有好多人我想感謝:
我親愛的爸爸媽媽等家人,那些給我鼓勵和信息的學長學姐,鼓勵我陪伴我的那些逗比同學們,親愛的Caroline在面試的時候給了我超級無敵大幫助,還有親愛的10years everyone...
PS:最后說句讓大家心寒的話好了,其實申請真是前菜,之后逐漸展開的才是大戲。我并不知道我選擇CMU是不是正確,我心心念念還是非常想去TAMU,但是好像不去CMU我一定會遺憾。(有關于這一點歡迎有人開導我一下)。而且,我知道前路險惡,愿我也可以力量抵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