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競爭、生活節奏的加快、網絡的發達和孩子接觸面的增多,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的中小學生存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程度是每位家長需要重視的責任。
圖片
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人生生長發育期心理健康的基礎;一個人的性格、情緒、興趣愛好等,基本都是在小學階段形成的。
以下是一位來訪者孩子的真實案例,主人公是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考慮到隱私問題,案例中的人物名稱隱去。
張三向李四借了一塊橡皮,橡皮上貼著一個貼紙。當張三向李四歸還橡皮的時候,李四發現橡皮上的貼紙被撕掉了。
李四詢問張三:貼紙是你撕下去的嗎?
張三:是我弄的
李四:我告訴老師去
李四就把整件事情告訴了老師,并告訴老師張三自己承認ta撕掉的。
老師找到張三,并詢問張三:是不是你把李四的貼紙撕掉了?
張三:不是我
老師開始批評張三,這種行為不對,并讓張三給李四道歉。
圖片
張三就是不承認是自己撕掉的,在老師看來因為張三始終沒有承認錯誤,就講整件事情告知了張三的家長,家長在沒有詢問孩子的情況下就判定認為是張三撕掉的,而張三依然沒有承認是自己撕掉的。
于是老師專門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全班同學一起探索是不是張三撕掉的。經過激烈的討論后,張三的答復是:我記不清楚了。
我會從心理學的角度逐步分析老師、學生(張三、李四)、家長,這篇文章先從李四說起,無論是作為學生家長還是老師,希望一定要先去關注下李四的想法。
李四知道是張三撕掉了貼紙時,直接告知老師,我們應該思考以下問題。
1、李四為什么要告訴老師
2、李四將這件事告訴老師后,想讓老師干什么
3、對于李四的誠實表現,老師要不要給與一定的表揚
只有探討到李四的真實想法,我們才能夠了解李四的動機,后面老師和家長進行探討的時候才能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有意義。
圖片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和身邊人的不斷察覺,關注每位孩子的心理活動,察覺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我們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