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生理、病理特點:
生理特點:
小兒的生理特點,一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的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均處于幼稚嫩弱階段,尚未發育成熟完善,古人謂之“稚陰稚陽”;二是“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小兒機體雖然幼嫩,卻具有蓬勃發育的生長能力。從體格、智力以至臟腑功能,均不斷向著完善成熟方向發展,猶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古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純陽”。
病理特點:
一是由于臟腑功能幼弱,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知自節,易受外邪侵襲和飲食所傷;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刺激,容易受驚、生病。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尤以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疾病多見,傳染病也多于成年人。
二是小兒發病后,病勢變化迅速,邪氣易盛,正氣易虛,表現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例如偶患感冒,可很快發展成肺炎咳嗽,出現高燒咳喘、唇青鼻煽、舌紅苔黃的實熱證。若醫治不及時,出現面色青灰、四肢厥冷、重度紫紺、呼吸衰竭的內閉外脫之虛寒證,甚至導致夭折。又如飲食不當引起上吐下瀉,當水谷邪氣重滯腸胃的初期,可出現發熱腹滿脹痛,嘔吐酸腐,瀉下臭穢,小便黃少,苔黃膩,脈滑實的實證。若吐瀉不止,則陰津陽氣同時衰竭,又急劇出現神昏肢厥、脈微欲絕的虛脫證。即“發病容易,傳遍迅速”。
三是由于小兒處于迅速生長發育之中,其生機旺盛、活力充沛,加之病因單純,無情欲傷害,在疾病過程中,無悲觀憂慮的情緒影響,病變雖快或病情較重,只要診斷正確,治療及時,護理周到,則顯效較快,易于康復。即“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幫助您解決孩子不想吃飯的難題!
孩子不吃飯是家長最為苦惱的一件事情,經常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肯吃飯,只要聽說某某食品營養好,能開胃口,就想方設法買來給孩子吃。可是用過以后,效果并不好。由于家長對孩子百般順從,要什么給什么,每天零食、飲料不斷,孩子那小小的胃中哪還有放食物的空間呢?孩子肚子不餓當然吃不下飯。硬逼著孩子吃,只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進而更討厭吃。如果孩子不吃干脆就由他去,千萬不要求他、逼他。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所以呢,我覺得要想孩子吃飯好,首先是環境、習慣、和規律的養成。
少兒臟腑焦嫩,脾常不足,多種原因均可影響脾胃的正常納運功能,而產生食欲不振。常見的原因有:
1、飲食不節,喂養不當
家長或保育員缺乏喂養知識,亂投以肥甘厚味,如過食糖類、油炸食物;或濫用滋補之品、損傷脾氣引起食欲不振。
2、先天不足,后天失調
先天不足的少兒腎氣不足,脾氣虛弱,若后天再失于精心調養,脾胃虛怯,則是食欲難以增進。
3、多病久病,損傷脾胃
少兒因消化系統或其他疾病,或損傷脾氣,或耗損胃陰,病愈后未能及時調理,脾運胃納失健,可致食欲不振。
4、情緒變化,思慮傷脾
少兒神氣怯弱,易受驚恐,或家長對其要求過高,多加限制,或家長對少兒嬌養順從,少兒稍有不遂則哭鬧不已,或保育員管教過嚴,均使少兒情志抑郁,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橫逆犯脾而致食欲不振。
5、緊張勞累,飲食不規律
少兒生活無規律,或課業負擔過重,不能按時進食,或貪吃零食,飲食偏嗜,饑飽無度導致脾胃損傷而致食欲不振。
作為一名家長就需要注意,做飯時變換花樣盡可能做到色、香、味、美齊全,多吃蔬菜。加強孩子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新鮮的空氣和陽光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因素,常堅持鍛煉和戶外運動。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因孩子不肯吃飯而產生的焦急心情。不要在吃飯的時候恐嚇孩子。稍大一點的孩子還會利用父母為他吃飯擔憂的心情而任性,以不吃飯作為達到某些要求的手段。要保證孩子睡眠時間、少給孩子看電視。我國營養學專家談兒童營養時說巧克力不是兒童食品。它的主要成份是脂肪、糖、咖啡因。其中小孩子生長發育很需要的蛋白質含量很少。小孩子吃了巧克力第一會感覺很飽,影響胃口不想吃飯。第二巧克力中的糖會引起蟲牙降低小孩子的咀嚼能力,加重腸負擔,造 成營養不良。第三,巧克力和可口可史中的咖啡因有提神作用,會使兒童過度興奮,不想睡覺。
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吃飯,除了按照以上的方法還可以利用少兒推拿解決孩子不想吃飯的難題,少兒推拿不僅綠色安全無毒副作用,還可以增強臟腑功能。讓孩子少生病,不生病。增強寶寶免疫力。
如何看待小兒出汗?
過去寫過一篇有關虛汗的文章。供參考。小孩出汗,家長著急。來一個說:“娃娃虛汗咋辦?”。來第二個說:“我們孩子虛汗這么多,怎么長得好呢?”。
一些醫生聽后就隨其緣,也說:“虛汗嘛,咱就補虛攝汗”。家長聽了很高興,因為自己的虛汗觀得到了證實。廠家更沒有閑著!不是大家都說虛汗嘛!于是取名“虛汗停”應該有市場,于是“龍牡壯骨沖劑”這樣響當當的名字應該被接受。的確,在這些藥物出來的當初真還有市場。老板們一邊數錢,一邊為自己的創意而興奮。
但后來怎樣?
無一例外,流行不久就衰退。
因為,小兒虛汗這一命題本身有問題。越補,汗會越多。
如何看待小兒出汗呢?
1.較之成人,小兒本身更容易出汗。即小兒多汗是生理而非病理現象!《素問·陰陽別論》將汗液產生的必要條件歸納為“陽加于陰謂之汗”。汗首先是陰液。能出汗只有兩種情況,一是表明體內陰液充足,即“不差水”。二是,陰液的喪失。這是因為出汗本身就是陰液離開身體而從皮膚蒸發了。其實,單純陰液,如果沒有陽氣蒸發,那是跑不出去的。小兒本身為純陽之體,生長發育快,代謝快,陽熱太過,更容易加于陰,蒸騰而變為汗。所以,小兒在出汗中陽氣生長(變蒸的主要表現),在出汗中排出邪氣,在出汗中體內陰液得到轉運。孩子越小,出汗越多。正常兒童的出汗量肯定比成人多。正如古人所說:“兒多汗而無其它癥候者,不作疾病論述” 。
2.病理情況下小兒汗出以實(內熱)為主。生理上,小兒為純陽之體,保育上小兒普遍比成人穿得多,活動上小兒易動,病理上小兒熱病多于寒癥(十熱九寒)。所有這一切使小兒體內陽熱較為亢盛。有更多的“陽”將加于(蒸迫)陰液,而產生過多的汗。
3.小兒虛汗有,但較少見。考小兒虛汗。有陽虛之汗,即自汗和陰虛之汗,即盜汗。陽虛自汗表現為動則汗出,動則喘喝,體質特差。為典型的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表現。一般小兒汗出除了汗多,很難有陽虛的其它癥狀支撐。陰虛盜汗,則以甲亢和肺癆為代表。癥見潮熱,盜汗,消瘦,久咳嗽,煩渴,舌紅,脈細數等。而臨床所見之小兒盜汗,除了出汗。其實很難有其它陰虛的癥狀。
4. 汗癥的治療在于調節陰陽。其中,因為陽熱是小兒汗出的主要病機。臨床正因為從陽熱思考小兒汗出。我們主要運用清天河水清心火,清天柱骨清胃火,水底撈月清氣分實熱,揉太陽疏風清熱,揉二馬和揉腎頂以滋陰清熱,點三陰交和涌泉以引火下行,使其不得蒸騰于陰液等各種清熱方法來止汗。收到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在藥物方面,我們喜歡用竹葉,石膏,知母,北五味,梔子等內服,有一定的止汗作用。
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