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昨天為止,柴老師的心理咨詢師成長課初階,為期5天,歷時35天,順利落下帷幕。在所有學員和老師,大家相互擁抱,相互感謝和祝福之后,我們收獲證書、作品,和精美禮物滿載而歸。
翻看成長群里同學們滿屏滿屏的分享和感悟,我頓時領悟,原來我們從課堂里帶走的不僅僅是精美的禮物,更重要的是那些對人生的體驗和老師在體驗的過程中授予我們的“漁”。
今天我想記錄的是最后一天上午,關于“一致性表達”體驗的一些感受和收獲。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矛盾和沖突,或者只是小小的誤會。有時候我們委曲求全,有時候我們顧全大局,有時候我們小心翼翼,有時候我們戰戰兢兢…… 總之,我們一改往日的行事作風,我們放低姿態,我們真的地或者違心地努力著。我們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可是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尤其是在夫妻關系種,我們滿懷期待的希望我們的努力和改變能被對方認可,甚至能看到我們設想中的他的改變。而事實上,我們不僅沒有等到,還有可能會收到傷害。
所以,大部分時候在我們跨出第一步,發現前途有阻時,我們手捧著一顆受傷的心沮喪地往回退……
然后,我們的關系止步在最惡劣的階段,還沒等到過了磨合期就已經跳入垂死期。
這次柴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了關于“一致性表達”的小體驗。大家兩兩分組,分別扮演角色A和B。A,B都以各自平時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打岔)相對。隨著柴老師如詩般的話語的指引,全體學員各自按照自己放下的感受不斷變換著表情和姿體語言。剛開始時,大家臉上更多的是愁眉苦臉,慢慢的有個別嘴角開始上揚,雙手開始攤開。再后來有握手,有擁抱,有流淚……
這個過程持續了幾分鐘,我在一旁觀察,每個人的表情和動作盡收眼底。讓我從忐忑走向感動的是大家在“冒險”中一點點地試探。隨著其中一方做出微小變化,對面的都會給出一定的回應。大家在進退中徘徊,情緒和感受卻在螺旋式地上升。
有位同學分享說,其實當我們保持著攤開雙手的試圖接納的姿勢時,我內心無數次的想要上前一步去擁抱她,可是我心里有害怕,我怕如果我鼓起勇氣的熱情被拒絕了我該怎么辦?然而,最后我還是試探著把手往前申了一些。
然后,她的搭檔分享說,我一直處在被動的狀態,但當她的手微微的朝我伸過來的時候,我也果斷的把手伸了過去。
或許這就是某些真相被剝離了浮華外表之后露出的真實模樣。很多時候,我們都有一顆盼著事情或者關系往好的一面發展的心,我們都愿意為了更好的結果去努力,可是我們遲遲不肯跨出第一步或者才跨出第一步就把腳縮了回來。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的努力被忽視,被辜負,甚至被誤解,我們怕我們的善心和真心換來的偏偏是傷害。所以我們“故步自封”,不肯往前,叫囂著我都已經放下姿態了,為什么你還是這個樣子?
我們懷疑我們的努力沒有總,我們懷疑“一致性表達”只是個自傷的工具,我們絕望地以為一切都不會再有辦法。而體驗后的心告訴我們,其實“一致性表達”是個好東西,它需要我們付出一些“代價”之后才會奏效。
世上本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水也做不到按下一個指令就讓一切糟糕中的關系變得美好,那是游戲世界里的特技,我們真實世界的人類并不信奉這個。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跨出去的一步往往無效甚至適得其反呢?是什么讓我們不但得不到想要的關愛,反而受到了傷害呢?以后老師又帶領我們做了另一個體驗和分享。
A向B表示了友好,B也給了A做了熱烈的回應。表面看來只要幾秒鐘就能完成的動作,在柴老師的指點下,另外12個學員分成兩組,分別代表了A和B在愛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原本看來簡單輕松的相識片段,被解析出了一系列紛繁復雜的心理活動。熱情擁抱B的A被解讀成熱情是假裝的,B的熱情回應又被解讀出了遲疑的成分,然后A收到B的訊息后決定收回部分熱情,觀望B的表現,同時B也做了響應的回應……
14個人,代表A和B的14個心理狀態,一個個發言分享,說出了自己在體驗放下的感受。事情變得非常復雜。最后A說出了動作時的初衷是為了增強整個過程的體驗性,才大膽地做了擁抱的動作來表達對B的喜歡,因為和平時生活中的性格相沖突,所以表現得有些不自然。B收回剛才對A的負面評判,一切皆大歡喜。
這個過程中,我代表的是A最后的感受和決定。一開始看著A勇敢的擁抱B時我也有很開心的感覺,而當B種的評判說A假裝的時候,我感到了受傷,最后B收回了對A的誤解,我也釋然了。整個過程我把自己的生活帶去了角色中,在“現場”和生活兩端來回游走了無數遍之后,我終于領悟,原來在生活種我們跟對方說什么話,做什么事,得到的回應不如我們所想所愿,并不是對方一個人的問題,或許他的反應并不是針對我,而是針對當下他自己的一個體驗,他對自己帶入的背景的一個反應。
換句話說,對方(夫妻也好,親人則好,朋友也好……)在我們表達善意和關懷時做出的回應也許并不是他對我們真實的回應,他只是在回應那個場景下他內心“看”到的自己。我們對他們的回應也如此。所以,我們會有誤會。會有不必要的傷害,會有難以處理的關系,可是當我們學會堅持,學會等待,學會用不一樣的方式看待時,奇跡就會發生了。
不論是一致性表達還是其他的努力,我們想要達到一些目的就必須要付出響應的對家,也許這個代價還會相當痛。但當我們用慢鏡頭進行回放我們的心路歷程時,必定能夠看到我們從未想到過的復雜變化過程。當我們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便可以打開心扉,和自己,和對方,相互原諒和和解。我們的關系也就變得簡單而可愛。
我們費時費心地把看似簡單的細節復雜化,無非是為了從冰山的水平面下找到事情最初的根本,從而由內心出發去理解去包容,從困境中破殼而出。
所謂心理成長課,我感覺就像小時候學著媽媽的樣織毛衣。一大堆的毛線團混雜交織在一起,媽媽耐心地教我怎樣一個一個把結解開,然后我可以像模像樣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編織我自己的“小作品”,就算之后又遇到毛線打結,我也可以自己很輕松的解開,然后在繼續織……
這可能就是古人們說的授人以漁吧,等我們丟掉了拐杖,依然可以有的優雅,即便偶爾摔倒也能自己勇敢地爬起來,輕拍身上的塵土繼續前行,那時候才是我們真正畢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