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之年。
低頭是塵埃灰暗,抬頭是日月星辰。
這一年,沉重黯然,偶或金光一霎。
但人活著,腳步還要依舊。
盡管前路未卜,漫漫無盡,
我們還是要心存感恩,懷揣夢想。
1月1日:
新年元旦,康德的話開始了這一年:有三樣東西有助于緩解焦慮:睡眠、微笑和希望。睡眠尚可,微笑偶爾有,希望飄渺無期。小區花園中,鐵藝欄桿被陽光投射在邊墻上的光影,朦朧又清晰,是否契合了我此刻失望和希望的混血心態?
1月5日:
一日三餐下廚,已是我的生活常態。煩心但不討厭,辛苦和愉悅兼得。蒜苔炒豬肝,出鍋擺盤的一瞬,閃現了"魚"的身影,一粒豆豉點睛,這是得意之作,開心了一整天。
1月10日:
第一次走進位于市民中心的深圳博物館,知道了平山郁夫,一位畢生研究絲綢之路歷史的日本學者。
1月20日:
今天大寒,已是臘月廿三,農歷春節近在眼前。我和兒子兩人從北站踏上了返程的火車。看著春運的人潮,我有點懼怕這個傳統的節日,也分不清奔波的兩頭,哪個是故鄉,哪個是異土?深圳到南京的動車,接近13個小時,兒子一路昏睡不止,而我始終清醒,一口氣看完陳綺貞的半自傳體隨筆集《不在他方》。
1月24日:
除夕夜。昨天上午10時起,武漢封城,這個驚天之雷,讓全國人民恐懼不已。前兩日已將春節食材囤了一些,盡管回南京后的幾天,一直悶悶不樂,但年夜飯還是準備了滿滿一桌,只是缺少了以往拍照記錄年夜飯菜的心情。兒子高燒不退,自然聯想到新冠病毒,一家人都人心惶惶。年夜飯還沒吃完,就趕往早已如臨大敵的醫院。好在不是新冠肺炎,只是感冒引起的炎癥高燒。四個多小時的醫院陪伴,全是為人父母的艱辛。時鐘指針劃過12點的那一刻,醫院很安靜。我帶著自黑自嘲的一絲笑容,留下一個無奈的身影。
2月8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從初二出門進過一次超市后,整整13天沒有出過小區,家中食物幾乎斷了。恐懼的氣氛在電視、網絡上無限蔓延,即使下樓扔個垃圾,都是全副武裝。天氣依然陰冷,路上幾無行人,疫情之下,一片蕭瑟。通往超市的文鼎廣場被封閉,只得繞道外圍。然而超市里人頭攢動,都是來搶購、囤積食物的市民,商品價格也普遍上漲。我擔心這樣會不會有聚集傳染的風險?
2月14日:
快遞已經不進小區了,自行到門崗處取。單元樓下的大門上張貼了通告,我看得寒心,都是黎民百姓,何以至此!小區大門外搭建了帳篷,這是防疫升級的新措施,進入小區一律測體溫,登記或出示蘇康碼。
2月18日:
連日雨雪,今日放晴。樓上晾曬的床單,在寒風中舞動,像是青藏高原上飄蕩的經幡。武漢告急,湖北告急,疫情進一步加劇,我也只能默默祈禱,保佑一切平安。
3月1日:
繼續宅在家中。雖然是丈母娘的房子,但我毫不客氣,早已當成自己的家了。陪著老太太打麻將,這是我們一家三口最重要的任務,與"陪太子讀書"差不多。除此之外,就是換著花樣做吃的,與太太聯手做面包、饅頭、生煎包、手搟面。突發奇想,即將上鍋的饅頭,被我捏出個豬的模樣,這次點睛的是兩粒黑枸杞。
3月14日:
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原先的行程計劃全部打亂,返程時間一延再延。無錫父母家是回不去了,決定直接返回深圳。
3月16日:
回到家中,多肉植物長得茂盛,新芽不斷。疫情在人類中肆虐橫行,而植物巋然不動。大自然面前,人類脆弱渺小,甚至不堪一擊。
3月22日:
夢想的獨立書房還未構建,但書房取名已經敲定。"空明齋"的印章到了,除了邊框略粗些,還是很滿意,以后每一本藏書都要蓋上印章,算是閱讀和藏書的簡單儀式。書能讓人安靜,書能伴我獨處,書教會了我淡然處世,也教會了我悲天憫人。
3月25日:
疫情襲來,老老實實在家中宅了兩個多月,無奈卻也心甘。習慣了安靜,也習慣了日常,漸漸淡忘了大自然的美好,甚至以為沒有戶外的生活也能維持下去。終于熬到今日,脫去口罩走進梧桐山,邁開疲倦的雙腿,呼吸久違的氣息。突然醒悟,我還是那么依賴自然,囿于居室、困于堂屋的生活終究不是我向往的,我的歸宿注定在山河江海,樹木花草。
3月29日:
2020年首場報名成功的鄭開馬拉松,因為疫情被迫延期。一場13·14的鄭開線上馬拉松,也算是這個比賽日的替代吧。希望一生一世愛運動,一生一世愛個人,一生一世愛自己。
3月31日:
三月最后一天,后山鴛鴦谷中的艷山姜開得正盛,據說這就是豆蔻,白嫩嬌艷。2020年的首季似乎是在燜鍋里度過的,誰不是在煎熬?如果單純從疫情角度出發,隔離也并不是壞事,難得靜心,不用被洪流裹挾。兒子閑置在家半年了,不急不忙,悠哉游哉,工作遲遲沒有結果,而我的焦慮與日俱增。比疫情更讓人煎熬的是心情,一種無法解脫的心痛。
4月4日:
鴛鴦谷的野山茶也盛開了,賞花能給我稍許的安撫。愚人節后,似乎有點釋懷,不再對兒子有敵視的情緒,希望是個好的開始,這種心態的延續便是對自己最好的交待。媽總是會惦記孩子,母愛之所以偉大,在于它的仁心慈愛,我做不到,但我沒有理由阻止。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今日疫情國家公祭日,三分鐘鳴笛默哀,想起了汶川地震公祭,南京大屠殺公祭。
4月8日:
今日武漢解封。海景路棧道的傍晚,有了稀疏的人影。武漢封城76天,是結束,還是開始?是勝利,還是淪陷?是刻骨銘心,還是健忘淡出?所謂的萬家燈火,又有幾分孤獨,幾分悲傷。
4月16日:
突然想吃粢飯團了。昨晚泡了糯米,早上蒸米,切黃瓜絲榨菜絲,又特意去買了一根油條,涂了點黃豆醬,打了豆漿。咸豆漿和粢飯團,忙了一早上的成果,有一點點成就感,自我麻痹一下吧。
5月2日:
一入五月,南方便邁進漫長夏日。兒子今日外出,我們到海邊散步放松,本想放肆一下,但還是謹慎地不敢堂食,其實餐廳已經很熱鬧了。
5月7日:
天氣異常的好,于是決定去登梅沙尖(海拔753米),深圳第三高峰。10分鐘后,太太膝蓋明顯不行,半月板手術的后遺癥。一人繼續,一人在頂峰,山海云天,風光無限。
5月14日:
山藥長出了白須,覺得新奇。中午,可能出于我們持續的壓力,兒子才告知已接受了上海某公司的OFFER。雖然他還是不盡滿意,但我們似乎看到了希望。
6月1日:
兒童節,亦是兒子的生日,但愿一生快樂相伴。出于安全衛生考慮,沒有蛋糕,隨兒子愿,午餐一頓干鍋牛蛙,以示慶生。再一想,今后一起慶生的機會越來越少。藍天在上,云團觸手可及。
6月6日:
今日成都線上馬。雨下了一天,一直未停,眼看天黑,只得冒雨而行。一個的戰斗總是孤獨的,我甚至都沒有勇氣和信心完成這次成都線上半馬,既希望雨停,好讓我順利完成,又希望雨下得猛烈些,好讓我有個借口放棄。雨天終歸還是少人,不像以前擠擠的,空蕩的道路偶有打傘堅持散步的人。自去年12月8日廣馬后,沒有嘗試過半馬,半年的空窗期,讓我懷疑自己的能力。后半程呼吸沒問題,體力沒問題,膝蓋肌肉也沒問題,只是腿有點沉重,總是不能邁大,邁快,總有停下來的念頭,哪怕走個百來米也好。放棄,堅持,堅持,放棄,不斷地折磨著我的意志。在這樣一個雨夜,獨自地、無人旁觀加油、沒有任何補給、沒有片刻停歇地奔跑了兩小時十分鐘,我在心里為自己點贊:這樣的執著、毅力,還有什么困難不能面對和堅持的。跑完回家,豁然開朗,多日的陰郁情緒一掃而光。
6月10日:
有生以來,頭一次獨立包粽子。雖然難度不小,遠比想象的棘手,但七弄八轉后,還是能成型,只是賣相差了些。蒸煮過程中沒有散米,說明包扎還是緊實的。粽葉清香,米粒軟糯且有嚼勁,稍冷后蘸上白糖或蜂蜜,重拾少年記憶。
6月18日:
早想去淘金山綠道了,看著天不錯,獨自出門撒野。從東湖公園東南小門入,穿過公園至西大門出,在布心淘金山綠道入口開始,到沙灣路綠道出口結束,過大望橋,在大望村轉入羅湖5號綠道,沿東湖水庫而行,穿過蓮塘片區,從長嶺走盤山公路到家,全長31公里,耗時6小時多,算是一次中等強度的徒步。
7月5日:
偶爾看到"觖望"這個詞,先前只知道絕望。觖望才是我真實的現狀,但也只是埋藏于心,然后通過內啡肽的分泌,來稀釋這種怨恨。傍晚去后山恩上村,蒿草荒蕪,一片寂靜。下山看見初升的月亮,蛋黃般明亮。今天農歷十五。
7月9日:?
玉米面加紅豆,用滾開水和面,又叫燙面,捏成窩窩頭狀,隔水猛蒸。出鍋前放上巧克力,自然化開。兒子在家的大半年,加上疫情的影響,除了看書和運動,好像沒有太多的興趣專注其它事情,連電腦都懶得去碰,寫作、更新博客、相冊整理都是一拖再拖。偶爾也會心血來潮,弄點吃的,調節一下心情。
7月22日:
突然想去大梅沙驛站上的悅海圖書館。三伏天,陽光暴烈,到了圖書館門口,結果還沒正式對外開放,只留了一個保安守門,里面冷氣十足,夠浪費的。湊巧了,今日大暑,而上次來大梅沙海濱棧道正是小暑。不是擇日而行,而是行則撞日。
7月24日:
感覺最悶熱的一天。連續七天的五公里跑,從來沒有嘗試過,即便在氣溫最合適的春秋季節。七天的高溫之下,獨自默默奔跑,心無雜念,汗如雨下,而陪伴的只有音樂、海風和變幻的云彩。有時不禁自問,這般使勁折騰自己,就是為了那套"七劍"獎牌嗎?獎牌僅僅是個紀念玩意兒,收獲的可能是獨處的時光,敢為的勇氣,不屈的韌勁。七天高溫之下的奔跑,每一天都揮汗如雨,五公里不算長,但連續七天的五公里,漫長而艱辛。迷失、痛心、發泄、尋找?莫問前塵有愧,但求今生無悔,人生不過如此。
8月4日:
八月頭三天,下了三天雨,涼快些了。不知道做什么,晚上只能跑步,跑完迷茫少了一點,夾在夜幕和燈光之中的云團很迷人。牛皮明明說:人應該有兩種人生,一種是在生活里奔波、務實,但同時應該有另一?種人生,在內心里沉浸、遼闊。我總結自己,前半生,47歲前過第一種人生,只感到昏天黑地,進無止境,之后才開始第二種人生,才體會到風輕云淡,神清氣爽。其實人生應該把這兩種狀態掰碎糅合,但誰又能成為這樣的大師呢?
8月14日:
小區的雞蛋花持續開著,花兒開久便會自行掉落,滿地花朵。我偏愛白色的那種,純凈淡雅。太太早就建議我去看心理醫生,一開始多少有些抗拒,但最后還是接受了建議。康寧醫院的心理咨詢門診居然一號難求,連續刷了半個月才搶到號。頭一回去康寧醫院,覺得好玩,總覺得進院的不是精神病,就是神經病。心理咨詢其實就是有個陌生人聽你傾訴一下,你找到一個陌生人傾吐一下。本來半小時就診時間,在我滔滔不絕的話語中硬被拖拉到了一小時。醫生不忍打斷我,我覺得占了便宜,很不好意思。醫生診斷結果:沒有抑郁癥,也不像抑郁癥的前兆。好啦,大家都放心了,只要不得病就好,不過焦慮情緒還得靠自己調整。
8月20日:
7號臺風"海高斯"昨早登陸珠海,今天立馬風平浪靜,海闊天空。從玫瑰海岸,徒步九公里到達小梅沙。途中下了背仔角的野海灘,人還挺多。難得有興致留張影,發現了自己久違的笑容,淡淡的。
8月24日:
朋友從云南寄來的新鮮松茸,用最簡單的方法烹制,干煎,撒上細鹽。松茸賣相不好,口感和味道也一般,可能營養價值高吧。最好的食物,呈現出的色香味,往往最趨平淡。
9月2日:
5點起床送機,兒子工作終于落定。人,終要獨立的,未來的路要自己走了。我沒有不舍,感覺是假期結束又上學去了,或暫時旅行去了,所謂的別離,也只是云淡風輕一般。機場出來,我們去邊上的西灣紅樹林公園,第一次近距離觀察紅樹林,很神奇。回到家中,當媽的居然潸然落淚了,好像生離死別一樣。女人心軟,母愛偉大,大凡都是如此。
9月7日:
今日去中英街,路中圍擋分隔,兩個世界。對面商鋪基本關張,偶有幾家開門,但又有誰去光顧呢。有個店主站在高處,趴在圍擋上方往這邊張望,或者說是發呆。看著大陸一側人潮熙攘,她會想到什么呢?國內漸好,境外還在蔓延,疫情帶來的殘酷,會延續到幾時?
9月10日:
今日又送機一次,太太先行回南京,我開始了久違的自由生活。傍晚海邊跑步,無盡的放空。
9月16日:
龍華環城綠道羊臺山段,盤山繞水,很適合徒步。遺憾的是,南段出口至福龍路的一段,被附近施工工地弄得一塌糊涂,泥水滿地流淌,完全沒有落腳之處,最后灌了一鞋的泥漿水狼狽回家。
9月24日:
春節期間,因疫情未能回家看望父母。從深圳出發回無錫,飛機行走在云層之上,云海洶涌,太陽散發著碎銀般的光芒。每一次飛行,都是一次冒險,離開了地面,一切都交給了上天。
9月25日:
時過境遷,無錫能勾起我回憶的場景越來越少。今天去北塘大街一帶轉轉,曾經在這一片讀書、生活、成長。路過北塘醫院,我出生在此,我14歲那年,我奶奶在此離世,那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死亡。
9月28日:
獨自去了常州。雖為鄰居,但從未去串過門,了解甚少。這里是蘇東坡最后的歸宿之地,為什么要選毗陵(宋代常州之名)終老而去?一生14地,非奉命為官,就是謫貶流落,很想去尋找蘇東坡在這14地留下的痕跡。
10月1日:
國慶節,人們似乎已經從疫情的陰影中走出。下午再次去了蠡湖,喜歡環湖跑道,一圈正好10公里,奔跑中激發的內啡肽或許是雪中送炭的驚喜,讓人忘記煩惱,忘記不該惦記的和應該忘記的。
10月11日:
來到南京已經一周,預約了南京曉書館的一個論壇,大家依舊口罩不離。南京曉書館不如杭州良渚的有特色,不過還是喜歡這樣的環境。
10月12日:
陪著老太太來高淳老街走走。老街還保留了舊建、民風、土音,沒有被商業的濃重氣息攻陷。老街店鋪售賣的商品多是高淳本地特產,店面后就是作坊,少有千篇一律的小吃美食和批發商品。法桐長得高大茂盛,秋陽從縫隙間撒下的碎光,正好照亮我的心懷。
10月16日:
冒雨參觀了在莫愁路越界夢幻城創意文化園舉辦的南京藝術書展,創意的書籍裝幀及各類文創作品令人大開眼界。
10月24日:
南京西站已經棄用很久,想了很久要去看一看,一直未能成行。大學畢業后的第一年,工作在南京,往返無錫家中多數在這里上下車。30年前,只身遠赴深圳,也是在此上車,兩位同事在月臺上與我揮手道別的情景,歷歷在目,永志難忘。站房、鐵軌、月臺依舊是30年前的模樣,沒了乘客,多了荒草,沒了喧嘩,多了滄桑。
10月28日:
跟著公益組織來到安徽和縣農村,在學校操場與我資助了三年的小朋友初次相識,羞澀、少語,但難掩農村孩子的質樸童真。后來我們又去家訪其它貧困家庭,浸淫在城市舒適生活太久的我們,已經很難回到或接受農村的現狀。一路上金色稻田,稻穗搖曳,城市人驚喜愉悅的風景,何嘗不是農村人掙扎難逃的苦難。
11月3日:
獨自去溧水爬無想山。無想山不高,但方圓面積大,因為不是周末,人車稀少。遇見一片水杉林,氣溫不夠,尚未褪變成濃郁色彩,復古的巴士正好駛來,仿佛置身異國的秋天。無想古寺后的一棵樸樹,山風拂樹,雨葉零落,我靜靜駐足,不舍離去。走了一天的路,看了一天的云,云彩變幻無窮,直到華燈初上,天空仍是如此絢爛。
11月5日:
約了老同學見面,散后路過漢中門。城門廣場一片漆黑,墻頂有野草的剪影,門洞外有喧囂的光亮。我經常會沉醉在這種明暗凸顯的畫面之中。
11月13日:
回到南京已經四十來天,除了一次下雨,每周五下午都會到玄武湖跑圈,一圈9.5公里,不曾缺席。每次繞湖或沿江河奔跑,都會異常興奮。想起了杭州西湖、大理洱海、昆明翠湖、無錫蠡湖、廣州珠江、貝爾格萊德多瑙河。。。
11月18日:
長江邊上的魚嘴濕地公園,本來只是來隨便走走的,結果意外收獲落日和晚霞。美景,可遇不可求。
11月26日:
抵達上海,入住江西中路上一棟老宅頂層的民宿,連續第二年來體驗魔都的日常生活。喜歡上海,老弄堂、石庫門、舊建筑,時尚、潮流、海派,蟹殼黃、鮮肉月餅、醤鹵熟食。順便與兒子見一面,工作兩個多月了,可好?
12月9日:
下午去郵局,給安徽的小朋友寄信。太長時間沒有寫信了,觸摸到信封和郵票一刻,仿佛觸摸到了歲月的皺紋。書信的記憶在訊息發達的當今,早已被人粉碎,甚至連握筆和書寫都生疏遺忘了。我懷念書信時代,不知道能否找到某個對象,重拾起文字的墨香和溫馨。晚上,突然收到兒子的禮物,Redmi K30至尊紀念版手機,意外、驚喜。曾經對兒子有過"觖望",我是否也應該反省?用微距拍了家中的埃及睡蓮,新手機的第一張照片。
12月13日:
中午做了臘腸煲仔飯,硬軟適中,味道剛好,只是火候稍過,飯底稍焦,以后改進。飯間敲定粵西、廣西沿海自駕行程,估計是2020年唯一的一次旅程了。
12月19日:
抵達第一站陽江海陵島后的第一天,日出南海,銀沙十里,白浪逐灘,晨風拂面。
12月21日:
公寓面朝大海,可以煮飯,自帶了鍋盤勺筷,油鹽醬醋,感覺只是換個住所,煙火照舊。閘坡漁港邊上的農貿市場,魚肉果菜,一應俱全,尤其是海產品,品種豐富,物美價廉。對于我這個家庭煮夫兼吃貨來說,閑逛市場無疑是一種滿足和幸福。兩天前買了海蝦和八爪魚,今天換換品種,買了大帶子2只,瓜子石斑2條,馬鮫魚一條。
12月24日:
到達茂名的當天,在城區走了很長的路,滿街的化州糖水和化州牛雜,都嘗了,味道很正。逛到天黑,無意之中走進南越創意街,在一群年輕人的嬉鬧聲中,才恍然一醒。平安夜!
12月26日:
湛江金沙灣海灘。三位殘疾人在賣力演唱,背景是湛江地標建筑之一的喜來登酒店。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不忍多看一眼。我投下十元,匆匆離去,擴音喇叭里傳來的"謝謝大哥,謝謝大哥",讓我難以言表。
12月27日:
在赤坎老城尋找《隱秘的角落》,取景的建筑已經是危樓了,圍擋上畫滿了劇中的人物、場景。大榕樹下的腸粉、油條店還在,大水井還在,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圍坐井沿吃早餐,成了一道風景。
12月28日:
徐聞角尾燈塔海灘。我們一路南下,穿越徐聞廣袤的菠蘿田,抵達大陸最南極點。這幾年,樂此不疲地追云逐日,收集落日晚霞的地點又多了一處,但這一處意義特別。
12月31日:
白天在北海城區,尋訪了多棟百年建筑,郵政大樓、海關大樓、英國領事館、德國領事館、寶森洋行大樓,沒想到那么多的歷史痕跡都能在北海被完整保留下來。今天是我生日,晚上的生日餐,自己做的,有最愛的廣西酸筍。啤酒加上榴蓮蛋糕,異地的生日晚餐和跨年慶祝,應該能回味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