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與兒童對他所在的環境體驗有關;
還有一種內部的秩序感,它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及這些部分的相對位置。
這種敏感必可以稱為“內部定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家通常認為孩子的特點就是沒有秩序感,恰恰相反,事實上,孩子對秩序感有一種近乎刻板、頑固的要求。
做父母的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
突然有一天,寶寶對什么物品放什么位置特別執拗,或者這個位置是我的,別人不能坐,或者喂飯是媽媽的事,洗澡是奶奶的事,睡覺只跟媽媽睡等。
就拿齊齊來說,我有好幾次都發現,放一個新東西在家里,即使那個東西很小很不起眼,但小家伙每次總能第一時間準確無誤把它找出來,這一點讓我非常震驚。
舉個例來說吧,有一次,我把一個易碎的裝飾品放在一個角落里,這個東西本來應該收起來的,可想著小家伙應該沒那么容易發現吧,就懶得管了。
哪知,第二天早上,齊齊起床來到客廳里,看似打量了一圈,第一時間就把它從角落里面抓出來玩了。
我的天,害我解釋了半天,他才放棄對這個易碎品的把玩。
從這一次后,我就發現孩子對哪個東西應該在哪個位置是很清楚的。我想他們每天起床后,是有過觀察的,看看哪些東西是不是放在他熟悉的位置上,所以哪個位置出現一個新的物體,他總能第一時間發現。
讀了瑪利亞·蒙臺梭利寫的《童年的秘密》后,才發現這原來就是兒童的秩序感。
她在書中說,孩子從出生到6歲有一個秩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能使孩子認識到每樣物品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能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里。
這個時期,孩子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以真正驚人的方式從環境中感知印象,并對它們進行區分,形成認識,發展成智力。
對孩子而言,秩序感是一種生命的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能產生了真正的快樂。
反之,打亂了這種秩序感,他們就會焦躁不安,哭鬧不止。
這一點,也深有體會。
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出去游玩,需要坐船。為了安全,老板要求船上的每位乘客必須穿上救生衣。從我穿起那一刻,齊齊就說:“媽媽不穿”,“媽媽脫掉”,可我沒有理會,齊齊越來越生氣,甚至大哭起來,用手來拉扯我身上的救生衣。
我說:“媽媽不能脫,叔叔要求必須穿上?!?/p>
小家伙怎么說都不理,只一個勁的讓我脫衣服,一直不停的大哭。游玩整個景點都在哭,都在讓我脫衣服,真是讓我很尷尬,很惱火。后面上岸脫掉救生衣后,小家伙馬上就不哭了。
現在想想,我穿上救生衣這個舉動,應該就是打破了齊齊的秩序感,讓他心里很不安,很焦躁,所以他才會那么強烈的反抗。
孩子對秩序的高度敏感,并且感應強烈,所以能注意到生活中最小細節上的不協調。
秩序感對孩子而言,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蒙臺梭利在書中說,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內,如果成人長期打亂和阻礙孩子的這種秩序感,取而代之讓他感覺到混亂,這種混亂就可能成為他發展的一個障礙,成為心里紊亂的一個原因。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充分尊重并且保護孩子的秩序感。
下面就來談談,孩子的秩序感通常表現在哪些方面:
1.每樣物品應該放在什么位置。
作為父母,有時候是不是發現,一件物品放錯位置時,孩子會最先發現,并且非常樂意把東西放回原處。因為對孩子而言,一件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嚴重打亂了他們物放有序的記憶方式。他們就仿佛受到了某種刺激,必須把它放原處不可。
2,對事物所有權極度敏感。
媽媽的拖鞋,爸爸不能穿。爸爸的拖鞋,媽媽不能穿。如果哪天你不小心穿錯了,小家伙一定會哭著喊著讓你換回來的。
記得之前一個朋友向我談起他的女兒。他說他的女兒坐著吃飯的椅子,誰也不讓坐。如果有人無意中坐了,他的女兒一定會哭鬧著把那個人拖走。小小的身子,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大的力量。
朋友女兒已經有了事物所有權的意識,在她認為,這個就是我的,誰都不能碰。
3,對生活規律性的要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過:“孩子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喜歡某種常規的生活節奏,他們仿佛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
現在的父母們喜歡帶孩子出去旅行增長見識,拓寬眼界,應該盡量避免頻繁的更換孩子的生活環境。更應該提前告訴孩子你們的安排和行程,讓孩子有一個心里預測。
記得,曾經一個朋友說過,她帶著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到北京去玩,她說那幾天把她累的夠嗆。因為娃娃一到晚上老是哭,要她抱著才肯入睡。白天游玩的時候,也要她抱在身上。
而在家里時,這個孩子是個天使寶寶,聽話懂事,活潑大方,讓父母很省事。
朋友現在都不明白,這孩子那幾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想應該是這突如起來的旅行打亂她的常規生活,讓他感覺到了不安全感,所以她要一直黏著媽媽。
秩序感的重要性:
1、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眾所周知,安全感關乎一個孩子能否在身體和心理上健康成長。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能會有心里缺失。有心理學家說過:現在成人所有心理問題,都能追溯到童年的經歷與體驗和原生家庭有關。
提倡富養孩子的父母,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里營養。
2、能讓孩子建立最初的規則意識和自律感。
“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個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規則,讓孩子懂得和形成一些規則意識可以讓孩子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生活的更好,更自信。
自律更是一個重要的品質,關系著一個人以后所取得成就的大小。
3、合理利用秩序感,孩子更容易養成有條理的生活。
作為父母能為孩子的秩序感做點什么呢:
我們應做到傾聽孩子的痛苦,共情孩子的感受。
1.提供相對穩定的教養環境。
2.建立科學的生活作息。
3.營造整潔有序的生活空間環境。
4.尊重孩子的物權敏感。
5.理解孩子對固定程序和秩序的要求。
6.當孩子因秩序打破而哭鬧時,媽媽們應盡量安慰,并協助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盡量幫助孩子恢復原有秩序。
在公共場所,也要注意寶寶秩序感的培養。
例如,乘坐公車,要先下后上,文明禮讓
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嘩,亂扔垃圾果皮
瀏覽公園,不要亂寫亂畫,攀折花木,踐踏草坪等。
一個孩子具有良好的秩序感,會讓孩子學會很自然很條理的安排和使用時間,能夠更好的自律和遵守規則。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充分尊重和利用孩子秩序感,為孩子養成一些受益終生的習慣和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