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不知不覺在加拿大的第二學期也要結束了,自己改變了多少呢?自我感覺總是不準確的。留學這件事是一個圍城,城外的人想回來,城內的人向外張望。我個人感覺是國外的學習更加緊張,因為學期周期短,書又是英文的,平均分也壓得低,所以比國內壓力要大,也比國內學到的多。但是,得注意,我們使用的是國外教材,對于我這種志向回國的人來說,中國與國外的大環境差異可能會導致水土不服。
但是繞來繞去,其實習慣了就好了,人的適應能力是強大的。我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在不斷適應,從初中離家學習開始,大學去了遙遠的北方,現在來到了加拿大,我一直在適應著急劇變化的環境。或者,我驅使我自己去選擇不一樣的遠方,我在測試自己的適應能力,給自己強壓。最后的結果是,人類總能適應,最初的痛苦與不適只是一個階段,到后來就淡然了。學習也是這樣,剛開始涌入的新概念、新方法讓人恐慌,見多了,熟能生巧就行了。
所以,往后退一步,就可以看到適應新事物的一個過程大約是:不適反抗---適應---改變。看到這個變化的軌跡之后,在面對新挑戰前就不會發怵了。因為我了解,一定會有痛苦的部分,熬過那個部分一切都會平靜下來。讓我往前走的力量就是:我知道一切都會平靜下來,一直都是。那么與其站在原地,不如往前多邁幾步。
最近我在一個社群里面潛水,觀察其他人的發言,分析他們發言內容的出發點。我發現,很多人都提到了眼界這個關鍵詞。眼界,對我來說非常虛無縹緲,因為難以測量,沒有著力點去訓練。有人說旅游,但是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也只是發一發照片集一圈贊而已,有什么意思呢?有人說閱讀,但是讀什么、怎么讀、讀多久也是問題。
我現在覺得眼界大概是從兩個要點發展而來的:
1.時間線。有些人只能看到幾個月后的事情,有些人可以為今后幾年做打算。時間框架的不同就會有產生很大的行為差異。幾個月后的有考試的話,那么就會每天圍著考試轉,學學學,但是為幾年打算的話,眼前的考試其實不太重要,而是在未來幾年我需要什么,我現在應該準備什么。
2.思考對象。有些人只會考慮自己的事情,即使進行很深的談話,也三句離不開自己的事情。我打算.....我計劃.......我覺得,這種考慮本身就說明潛意識里面覺得世界是繞著自己轉的。不是哦,世界不會圍著我轉的,我早就知道了。所以我會遭遇不理解,不支持,因為世界本來就沒打算合我意。這樣,不如直接反轉一下。問自己“世界需要什么?”而不是“我需要什么?”有句話叫做:怎樣讓別人幫助你,那么就讓他真心想幫助你,讓他獲益。從他人角度看到別人的需求,找到他人需求和你需求的交叉點,從交叉點開始說服他人。這樣,根本不用激勵、或者施壓,他人就會非常樂意配合你了。在實現自己目標之前,要先嘗試去實現他人的目標。
還有一個法則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總是和別人選擇一樣的話,你就會變成大多數,大多數就意味著平庸。求安全感,最后反而是最不安全的。因為,平庸意味著可替換,可拋棄。這么想,我就不怕和別人想法不一樣,目標不一樣,決定不一樣,行動不一樣了,因為本身我就沒打算和別人一樣呀。
下周開始,更兩次吧。要拿輸出倒逼輸入。現在的寫作強度還是不夠,遠遠沒有達到我內心的線。
在看的書
Free agent nation?? Daniel H. Pink
Value proposition design? Alex Osterwalder, Yves Pigneur.....
Bringing down the house?? Ben Mezrich
看完的書:
Smart poeple should build things? Andrew Yang
Brand you 50? Tom Peters
Different: Escaping the competitive herd??? youngme 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