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無人便利店非常熱,看看百度指數就知道了,在半個月之前,還機會沒有太多的人關注,但就短短的半個月時間飆升的不要不要的。無人便利店的話題也成功超越了之前本年度最熱的互聯網詞匯--共享單車,成為了頭條熱門和最吸睛的網絡熱詞。
無人代替有人的趨勢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從無人工廠,到無人售貨機,再到無人駕駛,從有人到無人的趨勢變化是很明顯的。由于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推高,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對于無人化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人與機器比較,效率低,差錯率高,關鍵是人是具有感情的,難管理,流動性又比較高,管理人比機器要難得多。出于成本和管理方面的需求,未來無人化會成為主流。
而在零售行業中,便利店也算是勞動密集型的商業,一個便利店30平方米,加上倒班起碼需要4-6人,人的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也會比較高,因此,在今年從亞馬遜的Amazon Go開始,一股無人便利店的風潮開始刮起來了。國內的各路資金紛紛殺入,搶占跑道,借助風口,目前國內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無人便利店包括:繽果盒子(Bingobox),小e微店,便利蜂24小時便利店,F5未來商店,快貓Take Go,淘咖啡等。
最近著名的國內飲料巨頭娃哈哈,牽手Take Go,宣布要推出10萬家無人便利店。面對來勢洶洶的無人便利店,自媒體人們集體高潮,各種文章,各種觀點充斥各大頭條,網站,仿佛作為自媒體人不寫幾篇關于無人便利店的文章,張口閉口不提無人便利店,便感覺自己OUT了。而作為很多實體店的從業者,也開始感覺到了迷茫,但對于新事物又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在一旁圍觀吃瓜不亦樂乎。
從目前這些無人便利店的店面形態來看,大多不會選擇對于傳統便利店進行改造,而是會以新的形勢來出現,也就是無人便利店是增量市場,隨著無人便利店的布局數量的增多,對于傳統實體店面的競爭壓力是顯而易見的。這就像共享單車的發展,讓很多傳統的單車銷售店關門大吉一樣,一定會對實體店面產生很強的沖擊力。
但一項新的事物的發展,一定會有一個過程,無人便利店的各種技術要求難度要遠遠比共享單車難得多,由于沒有人值守在店中,在一些商品機器視覺的圖像識別,卷積神經網絡、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生物支付等很多前沿的技術方面都需要全方位的匹配。而這其中的一些技術自身還不是很成熟,需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不斷完善。這不前幾天無人便利店便趴窩了,僅僅是因為室外溫度過高,消費者在里面猶如蒸桑拿,很多面包圈的巧克力都融化了。
同時,無人便利店必須達到一定的量之后,才能量變到質變,才能產生規模優勢,也才能通過規模化運營降低成本。雖然有資金推動,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面對海量的原有的實體店,目前的無人便利店的數量可以說是忽略不計的,即使在未來的2-3年中,無人便利店的數量相對有人商店來說,也僅僅可能是個零頭。這給有人實體店面的經營者留出了一定的時間窗口,在這時間窗口之內,仍然要不斷的完善自己,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最終無人便利店也無法取代所有的有人實體店,而被淘汰的那一部分,就是沒有什么競爭力的,效率低下,經營成本高,缺乏競爭力的有人實體店。
實體店的經營者趕上了好時候,目前實體店面在經歷了陣痛期之后,逐漸已經有復蘇的跡象了,如果抓住機會,不斷完善自己,實體店面仍然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