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 歌德。每個人都有柔軟的時候,也都有柔軟的一部分。
看清楚這個世界,并不能讓這個世界變更好。但可能讓你在看清楚這個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后,把自己變得比較好。
—— 朱德庸。看到這個句話,讓我想到上周參加讀書分享會一書友推介的《人間失格》,他說作者太宰治把頹廢、毀滅寫到極致,太過懦弱的人,看來可能也會像作者一樣自殺。如果,每個人都知道頹廢和毀滅能達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生活就會好點。
家,肯定是沒有天大的,但在孩子的眼里,家就是一切,父母就是一切。孩子越小,家就越大,當孩子長大之后,家就漸漸地小了,天就真正地大起來。孩子從家中走出,頭上是蔚藍的天空。
—— 畢淑敏《傾聽天下的聲音》
剛領證那會兒媳婦還不會做飯。那年將近春節,都想提前請假回家,我問媳婦:你家離北京這么近沒必要這么猴急吧,媳婦驕傲地說:“那我也想早點回去吃我娘包的包子,煮的餃子,烙的餅啊。你不也急著回去嗎??”“是啊,想早點回家吃好吃的啊,媽做菜可好吃了,哈哈”然后我倆一陣回味之后我問了一句“媳婦,你說我們以后的孩子離家在外還能像我們這樣想家嗎?”從那之后媳婦就開始就走廚房,慢慢的餃子混沌排骨紅燒魚等也都上了餐桌。
—— 在我看來,不會做飯做菜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有的人選擇看書,有的人選擇旅游,有的人選擇看書旅游,這都是我們和大千世界接觸的方式。也只有大千世界才能給予我們更多。曾經,我有一段時間快抑郁,只身在深圳,除了上班,睡覺,吃飯,別無他事。我感覺我的生活、工作、愛情,都停滯不前,我終日苦惱,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一天,我問很多人,我說我的生活停滯不前,要怎么辦?我記得,當時有一個人回答的很好。他說:走出去。是的,走出去,走出去和人說話,走出去看看風景,你自然會有所得,也有所目的。
—— 我對生活一點感悟。
廣州的圣誕節沒有雪,沒有圣誕老人,沒有載著禮物的小鹿車,也沒有你。
在夢中,我以為人生很漫長,會遠得連盡頭也看不見,沒想到我匆匆翻看,人生,卻再也無法逆轉。在當下,我以為時間很重,會重得連時針都走不動。?沒想到我輕輕一吹,時間,卻再也沒回來過。
—— 新海誠《言葉之庭》
所謂心事,不過是不如己意,那就是我執,執著于自己描畫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煩惱。
——?林夕
【科學: 大腦在30歲時仍在發育】
哈佛大學神經學家薩默維爾(Leah H. Somerville)在發表于《神經元》期刊上的一篇評論中指出,人腦容量在10歲時達到成人水平,但構成大腦的神經元在這之后的很多年里繼續不斷變化。相鄰神經元之間的鏈接不斷精簡,相隔更遠的區域之間出現新的鏈接。重塑的過程最終放緩,表明大腦正在成熟。大腦不同部分的放緩速度不同。大腦后部的枕葉的精簡從20歲開始逐漸減少。大腦前額葉到30歲時甚至之后依然有新的鏈接在形成。在兒童的大腦中,鄰近區域往往一同協作。成年后相隔遙遠的區域開始協作。神經學家猜測,長距離協作能讓成人的大腦運作效率更高,處理更多信息。研究人員發現,有些兒童的神經網絡看起來像成人的大腦。但他們依然只是孩子。在認知測試中,青少年做得幾乎和成人一樣好。但如果他們出現強烈的情緒,分數就可能驟降。問題可能是青少年還沒有發展出能夠控制情緒的強大的大腦系統。她認為,對人進行簡單分類是不夠的,比如將18歲以下的稱為兒童,18歲以上的稱為成人,“18歲那年并沒有發生什么神奇的事。”
【人●物】
新海誠(Makoto Shinkai),原名:新津誠(Makoto Niitsu),1973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長野縣南佐久郡小海町,日本動畫導演和作家,居住在東京都,日本長野縣野澤北高等學校、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日本文學系畢業。
2002年公開獨立制作的科幻動畫短片《星之聲》后開始受到矚目。現于Comix Wave Films擔任映像作家。
2016年11月2日,憑話題動畫《你的名字》獲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ARIGATO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