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
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沖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于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小說開篇就以
——涓生的手記寫到: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與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為我們講述在子君逝世后,涓生從一年前他期待和子君在會館的破屋里見面,和她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這是他們交際了半年,子君想到這里的胞叔和家里的父親,說出了震動涓生靈魂的話。
先是涓生那時將他純真的熱烈的愛表示給子君。子君接受和允許了他的愛。
之后就開始了他們在一起同居邁入婚姻的生活。
兩人最初也有令涓生覺得最為幸福,最為忙碌的時光。
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也是最為忙碌的時光。我的心平靜下去了,但又有別一部分和身體一同忙碌起來。我們這時才在路上同行,也到過幾回公園,最多的是尋住所。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她卻是大無畏的,對于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
? ? ? ? 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辭拒絕,小半是我們以為不相宜。起先我們選擇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們的安身之所;后來,便只要他們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處,這才得到可以暫且敷衍的處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兩間南屋;主人是一個小官,然而倒是個明白人,自住著正屋和廂房。他只有夫人和一個不到周歲的女孩子,雇一個鄉下的女工,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極其安閑幽靜的。
? ? ? ? 我們的家具很簡單,但已經用去了我的籌來的款子的大半;子君還賣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環。我攔阻她,還是定要賣,我也就不再堅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給她加入一點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 ? ? ? 和她的叔子,她早經鬧開,至于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然而這倒很清靜。每日辦公散后,雖然已近黃昏,車夫又一定走得這樣慢,但究竟還有二人相對的時候。我們先是沉默的相視,接著是放懷而親密的交談,后來又是沉默。大家低頭沉思著,卻并未想著什么事。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
? ? ? ? 子君也逐日活潑起來。但她并不愛花,我在廟會時買來的兩盆小草花,四天不澆,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沒有照顧一切的閑暇。然而她愛動物,也許是從官太太那里傳染的罷,不一月,我們的眷屬先驟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雞,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但她們卻認識雞的相貌,各知道那一只是自家的。還有一只花白的叭兒狗,從廟會買來,記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卻給它另起了一個,叫作阿隨。我就叫它阿隨,但我不喜歡這名字。
? ? ? ? 這是真的,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我和子君說起這,她也領會地點點頭。
? ? ? ? 唉唉,那是怎樣的寧靜而幸福的夜呵!
? 但兩人幸福生活和描述由此戛然而止,像是開始步入不幸的分水嶺。
書里寫到: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這樣的安寧和幸福。我們在會館里時,還偶有議論的沖突和意思的誤會,自從到吉兆胡同以來,連這一點也沒有了,我們只在燈下對坐的懷舊譚中,回味那時沖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樂趣。
那個他起初愛的子君——帶著笑渦的蒼白的圓臉,蒼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條紋的衫子,玄色的裙。而現在竟胖了起來,臉色也紅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也和那小官太太為了幾只小油雞而明爭暗斗??梢哉f他先前所愛的子君在涓生的心里已經幻滅了...
隨后涓生因為在會館時,被貼在穿上偷窺的雪花膏(局長的兒子的賭友)告密,被迫面臨失業,他只好更加投入到自己的翻譯書的工作中,對子君越發的冷淡。家庭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差。迫于生計,子君飼養的油雞們也逐漸成為肴饌,她養的狗(阿隨)也留不住被涓生拿去放掉了。
冬天天冷,家里也生不起火爐,涓生為了避開子君神情的冷以及家里的冷,便在通俗圖書館度日,也是在那燒了兩個不死不火的煤的圖書館里,涓生推翻了他和子君之間所有的愛,稱其為盲目的愛:
那里雖然沒有書給我看,卻還有安閑容得我想。待到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
涓生覺得他和子君的分離可以換來新的希望,終于在某個早晨,涓生用了十分地決心對子君說出了他已經不愛她了的實話。
子君后來被父親接回了她的封建家庭。在涓生訪問一個久不問候的世交那里得知子君的逝世。
涓生通過這篇手記表白了對子君的懷戀和悔恨。也讓我們知道了這一愛情婚姻悲劇的始末。
什么是愛情?
臺灣作家三毛曾說過:
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
一句話說透了愛情的本質
所謂的愛情不過是多巴胺和荷爾蒙的產物而已。
所以最初的愛情是盲目的,它讓我們一味地追尋著對方身上的閃光點,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幻想中的完美愛情。但是當多巴胺和荷爾蒙的分泌減少,我們開始回歸生活,回歸理性的時候,會發現原來愛情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
? ?
深刻剖析子君這一人物,她種婚后的行為:怯弱的性格;固步自封,不再讀書散步,安于做一個家庭主婦的思想;總是時時和涓生溫習過去的回憶點滴,不是說沒有一點錯,直到造成后來涓生對她的厭倦冷淡甚至疏離。
但子君身上的某些錯,卻不僅僅是她自身的原因。有一部分是那個時代和那個封建的家庭所造就的。涓生所追求的是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子君的思想并沒有完全擺脫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她也僅僅在和涓生追求婚戀自由這一點上做到了勇敢和大無畏,而驅使她勇敢無畏,不懼怕他人世俗眼光的是“愛”,又或者她僅僅是以此來擺脫封建的原生家庭,以為自己和涓生的婚姻結合就是得到了她個人幸福的追求。其實要維持一個幸福的婚姻生活只是一個開始,也需要智慧……
縱觀全文,造成他們愛情失敗的原因有三點:
? ? ? ? 一、傳統封建社會的束縛
那個時代對他們自由戀愛的束縛和不看好,也直接導致涓生在事業上面臨的被迫停職。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無疑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追求個性獨立解放不代表時代的解放。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無法實現的。一個人的生存離不開大環境的支撐,拋開生存基礎的愛情好比曇花一現。
?
二、涓生沒有承擔起一個丈夫應盡的職責
涓生并沒有承擔起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反而把對生活的不滿現狀,事業上的不如意,生活的窘迫境地全都推卸給了子君,仿佛全都因為她才毀了他的錦繡前程。
可當初向子君表達純真愛意,帶子君步入新家庭的是他,覺得子君不夠獨立自主而開始厭嫌子君的也是他,甚至覺得她是累累贅負擔還轉念想過她的死去,直到最后說不愛她,要決絕和子君分離的也是他。
子君只好無奈地回到她的封建舊家庭,他給她的終究不是幸福!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涓生所給與的真實——無愛的人間死滅了!
涓生更沒有一顆包容和理解子君的心,不過也就三個星期,就讀懂了子君,可她身上那些索然無味,傳統落后的印跡也是遍布那個封建時下廣大女性的印跡。他看不慣她安于做一個家庭主婦的舊思想,不滿于她的碌碌無為。厭倦和責怪她不能成長,于是把過去的一切推翻,把有過的愛也全盤否定。最終又把子君推回到當初為了和他在一起而和家人鬧翻的封建家庭,也把她徹底推入了痛苦的萬丈深淵。如此看來涓生也不過是一個自私涼薄,沒有擔當和責任感的人。他同樣的怯弱和逃避現實,只想著一切重新開始。
? 三、子君的不獨立? 最終失去自我
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是全文很美的一句話,也表達了作者的中心思想。
人只有努力活著,付出的愛和得到的愛才會更為美麗,不管現在有多少阻礙,只有活著,才會見到美麗而開放的愛。
而我所認為的活著,不止是生命意義的活著,當今時代,更在于一個人精神上的活著。
子君這一人物對當代女性更有警醒意味。正如原為所寫:
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于這空虛卻并未自覺。她早已什么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
當代女性到底應該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也是所有女性心目中的一個難題?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選擇,只不過我們終究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所買單。沒有什么是一勞永逸,不勞而獲的,包括幸福的婚姻生活。
亦舒所創作的《我的前半生》的小說思路就是根據魯迅先生的《傷逝》延伸而來。
《我的前半生》里的女主也叫子君,與《傷逝》里的子君不同的是,不同的時代下,同樣的開場,一個在被不愛拋棄后重新找回了自我,實現了經濟和人格的獨立;一個在婚姻中放棄自我成長,被曾愛過自己的人棄之如敝履,最終重回到更加痛苦的糟糕境地,也喪失了自己的性命。
我不禁又想起舒婷的那首現代詩歌《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是的,如果我愛你,我們就要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