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存的圖片資料來看,杜甫總是又老又瘦的樣子。其實,他年輕的時候不長這樣。
先從他的名字“甫”字說起,“甫”就是指男子美的意思。杜甫之名,其實是祖父杜審言給取的,原為“輔”,杜家人是要做賢相輔佐君王的,可見杜老爺對孫子的一片厚望。其父杜閑比較低調,去掉半邊,改成“甫”,字子美。
出身優渥的杜甫,年少時也是個瀟灑的公子哥。
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有名的文學家。然而這位杜老爺,作品沒有留下來,我們無緣領略,倒是一些狂言留在史書中:
他揚言他的文章,只有屈原、宋玉才有資格評判;他的書法,王羲之見了都要慚愧。
臨終前,面對當時詩壇朋友的看望,杜老爺說:“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
這個畫風大致是這樣的:一個病懨懨的老頭,對著那些“光芒不如他”的人說:“等我死了,你們就再也不用感嘆‘既生瑜何生亮’了……”
初看到這段時,我是懷疑這段純屬是謠傳。
仔細想想,沒什么奇怪,大唐的氣度,孕育出李白那樣的狂士、允許女子武則天當國絕不是偶然。
如此“光芒萬丈”的杜老爺,職場生涯不順利也是在常理之中,也壓制了其子杜閑的發展。杜閑在父親的光芒下,很是低調。
而到了杜甫這里,狂妄的性情得以隔代遺傳。
正如他在《壯游》詩中這樣自敘: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和盛唐的主流詩人一樣,詩作中充滿了少年意氣與昂揚的自信。
瀟灑的底氣,源自于他的輕松環境,祖父、父親的官位雖不至顯赫,但還是可以保證家里的生活穩居小康水平。
杜甫在34歲之前,可以說這小半生,日子過得還是很輕松的。當然,人也很瀟灑。
他也要趕流行,當時的讀書人時興“漫游”,杜甫也帶著他的夢想輕裝上陣,行萬里路的過程中,他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詩壇領袖李白、邊塞詩人高適。
第一次游齊趙時寫下了《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其中展露的開闊的心胸,雄偉的氣魄,不亞于李白。
看他當時的那些朋友,看他當年的那些經歷,也可知年輕的杜甫其實并沒有那么憂郁。
然而,裘馬輕狂的日子并不能長久,憂郁的日子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首先就是屢試不第。
上篇講李白時提到,“學而優則仕”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局限。(文末附鏈接)
當時做官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選拔考試,二是把詩文投給權貴以求推薦。
先說第一條路。天寶五年,唐朝就有一場大型考試。
這場由唐玄宗主動要求的考試,引來天下有識之士群涌至長安。無疑,這其中就有34歲的杜甫。
然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居然沒有一個通過的。
好奇怪,可是又不奇怪。
當時的宰相叫李林甫,那次考試正值李林甫大肆以莫須有罪名,制造冤案之時。
壞事做盡的人不是不自知,李林甫經常擔心被刺客暗殺。他在家里處處設機關,一夜要換好幾個地方睡覺,他的家里人都不清楚他到底睡哪里了。
他怕。
他怕能躲過這些暴力刺殺,躲不過那些正直文人的嘴。況且“新官上任三把火”,索性,選不出新官,從源頭消除了可能燒到自己的火的隱患。
李林甫絕對是個會哄皇帝的“天才”。考試沒選拔出一個人才,他居然向唐玄宗祝賀“野無遺賢”。“陛下英明神武,現在在您身邊的人才全是全天下最優秀的了,并沒有漏網之魚啊,這是盛世的征兆啊。”
嗯,唐玄宗相信了。
既然“野無遺賢”,不僅這次考試選拔不出人才,那么,以后也不會有。否則,不是自己打臉么?
果然,沒過多久又舉行了一場考試,杜甫再次參加,再次淪為炮灰。
而杜甫到了長安不久后,父親去世了。他的生活開始艱難起來。
困居長安的十年,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跑官,常奔走于權貴之門,作詩投贈,乞求引薦。
不僅考試是這種結果,杜甫投的詩也沒有結局。估計還是跟李林甫有關,“野無遺賢”嘛!很徹底。
據說,沒有官做的杜甫,在天寶十年寫下了《兵車行》。
天寶以后,大唐對西北、西南持續征戰,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災難,也消耗著大唐的氣數。
應該說,這是一場可有可無的戰爭。《兵車行》里如是說: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就這樣,無數家庭的主心骨被抽走,剩下的老弱婦孺只能在軍隊后面趕著捶胸頓足。平頭百姓,向來是沒有話語權的,“牽衣頓足攔道哭”是最后的反抗。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信是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年少時讀這幾句,只是感覺到恐怖。再讀時,卻開始心痛。
也許那些新征來的兵,還未受過系統的訓練,就已經在戰場上稀里糊涂的死去。累累白骨無人收,到底該怪誰?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我們今天讀這些詩的時候,心中自然有一桿秤,也明白杜甫要表達什么。
我總覺得,“信是生男惡,反是生女好”應該和《麗人行》連在一起。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廣大百姓卻產生“生女好”的念頭。我想,不僅是《兵車行》末尾里點到的原因,還有,如若像《麗人行》中楊家女兒當時的黃金時代,則更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唐玄宗時的盛世,只是曇花一現。
大唐氣數式微,受苦更大的是下層百姓。而杜甫,就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當然,在京華折騰了十余年的杜甫,總歸混到一個八品縣尉。
剛上任一個月,想著去看看安置在奉先縣署的妻兒。也算是給家里帶去一點希望,畢竟現在不是無業游民了。
哪知剛進門,就聽見一陣大哭聲——小兒子餓死了。
庸庸無為,半生已過,連老妻幼兒都保護不了。
于是,《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誕生了。這五百字,字字充滿他的血和淚。
……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如此大的打擊,杜甫一夜之間更顯蒼老。
他的容顏里,寫著他的經歷。
改變的,不僅是他的容顏,還有他的性格。他不狂了,也狂不起來了。可是他又不能倒下,家中的老妻幼兒,還在等著他喂飽。
活著,是如此艱難的事情。
說起杜甫詩歌被稱為“詩史”,人們會想起“三吏”“三別”。其實,從五百字的長詩中,已經能看出大唐已經日薄西山了。
而此時,安祿山反了。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戰爭是可有可無。那么這次,就真的是危急關頭,國家存亡,人人有責。
據說,戰爭爆發沒多久,杜甫就被俘了。所幸,當時他的官職不高,名氣也不大。沒有像一些長安的重臣那樣被迫押往洛陽任偽職。
其實他的自由也沒有嚴格限制,除了不能出長安城。
這就給了他親眼目睹長安傾城之后的種種景象的機會。
他漫無目的地走在街頭,看到一個被玄宗遺棄的王孫: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皮膚。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哀王孫》
無辜的受害者應該還有很多,這個王孫只是冰山一角。
可是,一個落魄詩人,他能做什么呢?他什么也做不了。唯有,把所見所感,寫入詩中。
在此期間,他寫下大量優秀詩篇,包括最著名的《春望》(相信大家都會背,詩句就不貼出來了。)
再后來,安氏集團內部出了政變,他逃出了長安。當然,這也是給大唐一個機會。雖然戰亂還未平息,總能給大唐一個喘氣的機會。
而此時在位的肅宗,比玄宗好不到哪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史思明又反了。
在肅宗手下當官也并不順利,此時的杜甫又被“離職”了。
“離職”路上,兵荒馬亂中的種種景象,他看在眼里,記在詩中。
最偉大的“三吏”“三別”誕生了。
我很喜歡《石壕吏》,因為這首詩很有畫面感。
這是杜甫在半夜聽到的一個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家中三個兒子已經各有天命,老頭聽到抓人的動靜已經跳墻出去了。老婦人開門應付,而且她也走不了——家里已經沒有大人了,還有一個沒有斷奶的孫子。
即便是這樣,掙扎無果的老婦人應該也被抓走了吧,畢竟她還能做飯,畢竟官吏要交差。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哭聲,應該來自“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的媳婦吧,她也藏了夠久了,相依為命的婆婆被抓,她不能無動于衷。
可是,也僅僅能哭幾聲。
而“三別”中最感動我的是《無家別》: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人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烝黎。
詩中的主人公已是第二次被征兵了,按理說他應該沒有那么深的感觸。
可是,他現在已經徹底沒有家了。上次走的時候母親還病著,也不知道最后母親是怎么下葬的。
這樣一個無家可別的人,還要為國家賣命。
可憐,可嘆。
戰爭還未完全結束,杜甫卻在成都找到了一處世外桃源,并且在朋友的幫助下蓋起了他的草堂。
安定下來后,苦了很久的杜甫終于過了一段輕松的日子。
這時期,他寫詩紀念《堂成》,也開始享受人生:“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除了比較深沉的《蜀相》外,其他的都是諸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絕句漫興九首》《春夜喜雨》等比較輕松風格的。
然而,八月的一場大風,徹底把這些美好傾覆。
那場大風,把他草堂前的那顆兩百年的大樹刮倒了。
風力如此強勁,杜甫的草堂自然不能幸免。
在絕望中,他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過得很慘,卻也要推己及人。
無盡的憂郁中,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個消息,無疑是讓他欣喜的。
這首被稱為杜甫的“平生第一快詩”是這樣的:
年逾五十的杜甫想象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其實,他的旅程并沒有那么順利。
后來,朋友嚴武知道杜甫的政治抱負,盛情邀請。
杜甫開始了他的幕府生活。抑或是他已經過慣了鄉下散漫的生活,抑或是他年紀太大了,他總覺得格格不入。他要辭職!
嚴武,這位杜甫的好朋友,據說草堂的建成也是得益于他的資助。在杜甫請辭沒多久,居然意外去世了。杜甫傷心了一場,人人都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那個經常為他送來雪中之炭的人永遠地遠去了。
杜甫又開始了無目的的漫游。不是他這個人沒有計劃,而是永遠有些事情讓他改道。況且,那時的交通本來就不太方便。
他順著長江東行,晚上在船上難以入眠,寫了一首詩: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想想自己現在,應該還不如一只沙鷗。
后來,他選擇在夔州(今四川奉節)暫時落腳。
兩年以后,由于種種不得控制的原因,他再次飄到岳州;又打算從岳州到橫州,因為他想投靠一位友人。到了橫州,友人已經調到了潭州;當他追到潭州時,友人已死。
天下之大,竟容不下一個杜工部。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個人閑不下來,他永遠有操不完的心。盡管,他還要拖著病體,攜家帶口地繼續逃難。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風疾舟中伏枕書杯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這首詩寫完后,一代詩圣在湘江的一條破船上,與世長辭。
他太累了,逃亡湖南的路上,衣服補了一遍又一遍,身體越來越糟糕,小女兒也不幸夭折……
斯人已去,只留下一個蒼涼的背影。
說起杜甫其人其詩,人們總是會想到“沉郁頓挫”這個詞。
手邊這本《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對“沉郁頓挫”的解釋是這樣的,我把主要內容摘出來:
沉郁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描述,主要是表示自己學力深厚,寫作技巧嫻熟。
后來當他經歷了干戈離亂,飽嘗人生的艱難困苦,并于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創作日趨成熟后,再用“沉郁頓挫”來概括他的詩歌,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而波瀾老成的含義,可真正作為杜詩藝術風格的定評。
杜甫在童年時代是很活潑的,青年時代則是裘馬輕狂,可是中年以后,由于生活的折磨,這位生氣勃勃的詩人顯然變得沉郁了。殘酷的現實把他壓得經常展不開眉頭,晚年的作品更是充滿了感傷的情緒。可是他是一個極有骨氣的人,其郁積于心頭的悲慨涌至口邊時,往往又一口氣強咽下去,回環往復,使情感的流程變得深沉渾厚起來;但感情的回環往復是在詩人心中進行的,流露于筆端的是潛氣內轉而波瀾老成之感。
這是我看過的關于“沉郁頓挫”的解釋最滿意的一個版本。
正是那個時代,杜甫也是萬千受害者之一,他是個“村夫”、“窮儒”,也最能把握時代的隱憂。
我在寫李白的時候,說李白像一把火。其實,杜甫內心也有一把火。
只是,這把火,在他的內心氤氳著,表現在外面,卻成了一片汪洋的大海。
正如賈平凹說:
我太愛這個世界了,太愛這個民族了;因為愛得太深,我神經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見不得生活里有一點污穢,而變態為熾熱的冷靜,驚喜的惶恐,迫切的嫉恨,眼里充滿了淚水和憂郁……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再見面時,雙方已經青絲變白發,這一生過得竟是如此匆匆。68年的生命,恍若流星,卻以一腔熱血留下典范性的詩歌。
主要參考資料
張道文 著 《杜甫詩傳》
羅宗強,陳洪 主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冊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