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幸娜
父母的建議真的總對我們好嗎?以下是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我想,父母的建議,出發點一般都好,但實際效果一般都不好。簡言之,有心無力。為什么呢?因為任何正確的建議,需要具備幾個重要特征,而父母可能不完全有。咨詢師也是給別人提建議的,所以,我從父母與咨詢師對比的角度來說吧。
一、完全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提建議者應該完全站在當事人的立場和利益(利弊得失)的角度去考慮所有問題。這一點父母一般是具備的,這是他們的巨大優點。只有一種情況下不具備:子女利益與父母利益發生重大沖突時。比如,我在做生涯規劃時,發現有的子女想讀書畢業后闖蕩大城市,而父母希望子女早點回到身邊,這時候就會發生沖突了。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都沒有完全相同的立場和利益。我們專業的咨詢師一般具備這一點,當事人付費,我們就從當事人立場出發去思考問題(除非咨詢師和他人存在利益關聯或牽扯)。
二、深刻理解當事人。(1)建議是給“人”提的。所以提建議的人,應該對當事人有深刻的理解: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需要有深刻的了解,對當事人的需求和痛點都十分清楚,最好還能清楚當事人在見識和思維方面的局限性。在這一點上,父母與我們長期相處,有天然優勢,但又不完全了解我們。有一個詞語叫“代溝”,從“代溝”的角度來看,同齡人、朋友當然更適合給我們意見。代溝產生的原因之一便是中國社會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父母也許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但這不完全是父母的錯誤。我們跟父母的世界,總是有一定的距離,一定的隔閡。父母很可能會以自己的三觀,來替代子女的三觀;以自己想要的人生,來代替子女想要的人生。當然,咨詢師由于跟當事人接觸時間、接觸層面有限,也未必能完全理解當事人。(2)真正理解一個人,是很難的。提建議的人,應該愿意傾聽,并具有很強的傾聽和理解能力,且尊重當事人的決定。相比于咨詢師,父母一般不具備這種專業能力,再加上親人之間習慣性地采用“省略式溝通”,所以意見未必正確。父母還會對自己曾經的經驗過度自信,或者強行干涉子女的重大決定。
三、有知識、有經驗、有信息、有眼界,在所提建議的領域要足夠專業。這一點,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具備,但他們還意識不到。我們咨詢師就是專門給別人提建議的,無論是教育咨詢、職業規劃咨詢、心理咨詢、情感咨詢、家庭理財規劃咨詢,我們都需要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并且對一個領域有深刻的研究,有長久的浸淫。當父母充當提建議的角色時,他們的知識儲備和眼界,往往是不夠用的(當然,見多識廣、人脈關系廣闊、與時俱進的父母除外)。比如,在填報高考志愿時,父母可能不如教育咨詢師專業;比如,在做職業選擇時,可能不如職業生涯規劃師專業;比如,在子女的情感和婚姻問題上,可能不如情感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專業。
四、父母不能了解子女所有的隱私,所以給出的意見是錯誤的。這一點跟第一點一樣,也是雙重社會關系導致的。我發現,有很多事情(比如疾病、負債、性取向、情感隱私),子女并不愿意對父母坦誠,他們甚至有很多苦衷不被了解,所以他們的決定也并不被父母理解。很多人愿意對陌生人、愿意對自己的咨詢師袒露心扉,卻不愿意對父母講出實情。因為我們給父母的信息不充分,父母反饋給我們的意見也往往是錯誤的。
【原創申明】本文屬于原創作品,本人申明擁有著作權和版權。任何轉載、引用或出版請先聯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