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一直讓世人驚嘆,我對先祖的智慧佩服的五體投地,也暗自慶幸生于斯而長于斯。在中華文化的海洋中,我自感渺小,對名家大作常常頂禮膜拜,唯恐褻瀆于它,故經常詳加品讀。
讓我驚嘆的是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悲哀的是玩文字使奸謀者。一方面,中國文字傳承了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記載了先秦諸子的思想,兩漢儒家的獨尊,二晉之清談玄學,南北朝鼎盛的佛教,唐詩、宋詞、元曲、明理學,無不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許多人因文字而死,造成一個王朝的覆滅,又或使中國歷史錯失一次強盛的轉折。讀到這些記載,常常讓人咬牙切齒、扼腕嘆息。
玩文字使奸謀者,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盡管為人不齒。趙高矯詔逼殺扶蘇、蒙恬。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報孫會宗書》,令“宣帝見而惡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處楊惲腰斬。
曹魏末年,嵇康因寫作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令權臣司馬師“聞而惡之”,而被斬于東市。
北宋大詩人,大詞人蘇軾就曾因為所作的詩中,被指“包藏禍心,誹謗謾罵”,得罪當權者,被捕入獄將近五個月,罪名是包藏禍心、謗訕時政。主要的根據是《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陳述古冬日牡丹》等幾首詩。史稱“烏臺詩案”。
公元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身為高僧的宋恭帝趙?懷念宋朝,寫了以下的詩句: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元朝皇帝看過此詩后,認為趙?是在“諷動江南人心”,下詔賜死趙?于河西。
歷史到了明、清,對文化加強了控制,大興文字獄,稍微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在這兒再不贅述。
岳飛,在中國家喻戶曉,是所有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之楷模,其精忠報國之心令人肅然起敬, 他的詩詞“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的一片愛國之心,聞之令人血脈賁張,而其“迎二圣,還舊都”以字招禍,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而屈死于風波亭。
歷朝以文獲罪或被玩文字者謀害者不勝枚舉。在歷史長河中,隨中華文化默默前行。許多人的罷黜和屈死讓人痛惜不已。時至今日,我虔誠祈求,愿漢人所致者,雖遠必說漢話,后世子孫敬祖宗而重國學,拜讀經典,掩卷只有豪氣而無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