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面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蹦軌蜃龅綇男乃挥饩啬鞘菢O好的一個境界。
當今的社會中,我們總會被各種條條框框和評價標準所限制了自己。考試、體檢、工作、擇偶、甚至你的人生都有一整標準與之相對應,來評判你是否合格、優秀。與其說是是否合格、優秀,還不如說是是否符合社會的主流。大學時期有一個舍友,在備考研究生的時候經常遭到家里人的反對,因為每次回家總是會被親戚質問為什么還不出來工作,為什么還要繼續讀書,讀書那么多有什么用,舍友也想不到什么有力的理由去反駁他的親戚。馬克思關于真理的認識有一句話我覺得是十分的經典,那就是“多數人認為對的事并不一定就是真理?!钡拇_,多數人所認為的主流并不能作為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
上述的例子和馬克思的那句話,都是想說明:一個人的人生過得怎樣,其實跟別人壓根兒沒有關系,最有關系的是自己。自己如何做的決定,其實才是真正影響到自己日后生活變成怎樣的關鍵因素。后來那位舍友還是繼續堅持了考研。因為他覺得,如果按照親戚所認為的對的路去走,的確可以賺錢買房娶老婆生孩子過上安穩的生活,可是從此人生就不一樣了,從此人生就在也不是自己以前所憧憬的那番景象了。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標準了,但是這些標準的初衷都是為了規定人們而設立的。因為人是一種高智商的動物,有著全地球最復雜的生理系統,并且還擁有人類所獨有的——意識。沒錯,因為有這么多復雜的構成成分,使得人們更容易比其他動物對于自己的存在而感到迷惘。動物很簡單,其生命的周期只有簡單的幾件事:出生——生存——繁殖——死亡。但是人類不同,偉大的哲學家定義了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的社會性質。人是一個擁有意識的生物,并且這種意識很難被人們控制并且良好地運用。因此,標準便誕生了。人們根據歷史、經驗制定了標準,來評判一個人正確的生存道路。當然這是沒有錯的,因為縱觀整個大自然也能看到每種生物也有其自身的標準來支配著自己的生存,只是我們把對我們的標準過于簡單化了。簡化成為了只要能夠滿足生存的需要以及滿足人類意識中叫做“虛榮心”的一部分便足夠了的標準。
有標準當然是好,可是人類也是一種動物,從根本上保留著生物對于自由的渴望。就好比你用籠子困住的鳥,它的確能夠在籠子里免受風吹雨打、饑寒之苦,但是卻失去了最重要的自由的權利。其實人也是一樣,活在標準、制度下的人類雖然能夠免受混亂、迷惘所帶來的痛苦和不安,但是卻失去了成為自己的權利。作為動物,維持生存對我們來說固然重要,可是對于自由的渴望也同樣不可忽視。
題目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逼鋵嵤且环N十分辯證的說法。再拿我的那位舍友來舉例子,他總是認為當今的科研界是充斥著名利,真正能夠為社會無私奉獻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其實,當今社會能夠做到真正的無私奉獻的話,除非那個人沒有家庭要養或者其本身是一個富二代無需為生活擔憂,那么真的可以只潛心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仡櫼郧霸S多著名的物理學家、哲學家等等,哪一個不是皇家血統、貴族出生?之所以說要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因為目前就我們而言,至少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無憂無慮地去從事自己的興趣,因為把興趣作為職業,是有一定風險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保證自己的生存不被威脅的同時,盡力去做一個令自己喜歡的人。
后來我跟這位舍友說,沒有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容易的,總是會被很多東西限制住自己。你說很多老師搞科研都是讓底下的學生去做實驗,而老師卻像跑業務一樣到處拉贊助、合作、基金。可是卻沒有想過,老師底下也是有一堆學生要養啊。要是老師底下沒有課題,又拿什么來招研究生呢?如果老師沒有經費,又有誰出錢讓你搞科研呢?其實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原因,有時候并不是這個社會太過于追逐名利,而是這個要在這個社會生存下來就不得不去在追求這些名利,要想在這個社會繼續做自己的興趣就必須要遵守游戲規則,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心態,但更多的是一種境界。一個人能夠在規矩中從心所欲,才是最高的境界。既不與過于憤世嫉俗,也不辜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