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中,最喜歡的散文作家,當屬二梁,一個是梁遇春,一個便是梁實秋。梁實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文章中便可窺見先生的性情和可愛。這本《人生忽如寄》收錄了雅舍系列作品中的部分經典文章。
先生說,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遮風避雨,然而這雅舍,卻是,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v然不能避風雨,但是這雅舍還是自由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由此可見先生的個性和可愛之處!
先生雖然幽默達觀,但他也是極其辛辣的,這辛辣中也有一種獨特的可愛,他寫罵人的藝術,也是極其有趣的。先生說,罵人要罵的微妙含蓄,你罵他要他一句都不覺得這是在罵,等到想過一遍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面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這才是罵人的上乘。
如果罵人能達到此種境界,想必道行一定頗深,雖不至于有三寸不爛之舌,至少得深諳心理之道,須懂得玩轉含蓄的表達,但是其中得頗有寓意,能達到此種境界的人,想必口才和應變能力也是極好的。但是凡人如我輩也只能望其項背。
不過從這點看出,先生是極其頑皮的,也許他自己就是此種上乘的代表,只是未開金口罷了,這種關于梁先生罵人是何種狀態的猜測,也只待讀者自行補腦和臆想了。
先生是豁達且包容的,梁先生喜歡拆信,但是對它的態度并不是充滿期待和驚喜,而是,每天早晨拆閱來信,要先預料到:“我今天將要接到解封催命符的討債信 ,生活比我優厚反而想我高貸的信,以及看了不能令人喜歡的喜報,不能令人不喜歡的訃聞。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所以我當然也要接此等信,不必驚訝?!?/p>
如果我們每個人一早出門都能抱有這樣一種平和的心態,心中的暴戾之氣也許會消遣許多。因為只要想到,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見到讓人心生不快的經歷,也就隨之變得平和淡然了。會多了一種理解,少了一份抱怨。這樣一種包容的心態,很值得我們今天浮躁的我們去學習。
寂寞
先生是極享受寂寞的,他在寫寂寞的時候,開篇便提到,寂寞是一種清福?,F在我們身邊的人,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享受寂寞的,他們大多需要陪伴,害怕獨處,或者是不知道獨處的時候該如何安放自己。如若獨處的時候,在甘之如飴的玩手機,那也談不上是在享受寂寞。
梁先生享受寂寞,是因為在寂寞中,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一種片刻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與環境有關,更多的是與心境有關。
對于寂寞,先生又有新解,他說:“現在似乎只有兩種類型的人了,一是在現實的泥溷中打轉的人,一是偶爾也從泥溷中昂起頭來踹口氣的人。寂寞便是公認喘息的幾口清新空氣,喘過幾口氣之后還得耐心地低頭鉆進泥溷里去。”這種說法,用來描述我們的生活狀態也是極其貼切的。
在現實中的泥潭打轉,而寂寞就是喘息的幾口清新空氣,喘過幾口氣之后還得耐心地低頭鉆進泥潭里去。但是對我而言,這幾口清新空氣來的太過重要了。它既是一種休息和放松,也是一種養料,一種為下一次在泥潭里打轉提供的必不可少的養分。所以無論生活怎樣忙碌,我都會給自己安排一段獨處的時光,而一個人走路對我而言則是最享受的放松方式。
作文:
這兩天看這本書,突然發現,這是一本特別好的教你寫作的書。而這其中關于寫作的部分,并不是教你寫作的技巧和方式。而是一種觀察,一是觀察先生在描寫世間百態之時,筆下的文字和寫法,尤其注意的是文章中的用詞。梁實秋先生用詞,無論是寫人還是論事,落筆都是恰到好處。
另一種則是學會和先生一樣去觀察,觀察生活中細微的小事。翻看這本書的目錄,就知道先生所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但是在他寫來卻別有風味。他寫臉譜人生,寫的是談話、罵人、旁若無人。他寫世間百相,寫的是男人、女人、詩人、以及饞和吃相。無論多么細小的事情,在寫生這里都可以下筆成文。而越是細小的事情,則越是難寫,這是最考驗寫作功底的。
在先生的筆下,嬉笑怒罵皆可成文,而且其細致的觀察,真的值得我們細細去體會。有時候想要學習寫作,并非一定要去看教你如何寫作的書,而是細細的去研讀經典,并觀察其中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以及學會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
梁先生的散文,幾乎全是對日常事務的描寫,但是稀松平常的小事,自有其樂趣和值得玩味之處。想要追尋詩意和靈感,也許不必去遠方,只要善于去觀察每一個細碎平常的日子,它也會回饋你詩和遠方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