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天賦能不能成為作家?這本書告訴你,正確訓練可彌補天分不足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文壇最大的影響,恐怕是女作家殘雪的意外走紅了。在諾貝爾文學獎頒布前夕,公眾并不熟悉的殘雪登上了博彩公司的賠率榜第三名。一時間,人人談殘雪,書賣斷貨,生平也很快被人挖掘出來。
人們驚奇地發現,1953年出生的殘雪,小學畢業即失學;1970年以后做過銑工、裝配工、赤腳醫生等的工作;后自學縫紉,和丈夫一起成為個體裁縫。1985年開始寫作,現已創作七百多萬字的新實驗文學作品。她被認為是國內目前最具有先鋒氣質、具有鮮明個性化創造風格的作家之一,也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女作家,她的小說進入了國外諸多名校的教材。
這樣的經歷,這樣的成就,真是令人感慨。如果你是一個想成為作家的文學愛好者,認真研究一下這個履歷,或許會受到暴擊:作家,是需要天賦的!有了天賦,無論在什么樣的生活條件下,都可以成長為作家。類似的作家還有很多,如已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著名散文家李娟等人,也都是沒有經過多少正規教育的。
那么,天賦不足的話,能不能成為一個作家?《成為作家》這本書告訴你,正確的訓練可彌補天分的不足。
這種訓練就叫創意寫作。作為一個大學專業,創意寫作在美國已經非常成熟。大量的普通人,在經過了現實生活的歷練之后,經過創意寫作訓練,將自己的經歷轉變成文學作品。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文學在世界上影響力迅速增加,其創意寫作教育普及造就大量的潛在作家,是一個重要原因。
《成為作家》這本書的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就是一位著名的創意寫作教師。她出生在芝加哥,曾在紐約做編輯,后在芝加哥大學、芝加哥劉易斯學院和密歇根大學任教。《成為作家》一書出版于1934年,至今長盛不衰,是創意寫作的經典教材。
在這本書里,多蘿西婭·布蘭德承認作家是有某種“魔力”的,是需要某種天賦的。但這種天賦,是可以認識的,也可以經過恰當的訓練,在有志于寫作的人身上培養出來。
《成為作家》這本書反復強調的一個理念就是,成為作家和學會寫作,不是一回事。在讀那些教寫作技巧的書之前,應該先讀這本書。如果說這本書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之處不是教初學者如何寫作,而是教他如何成為作家,養成作家氣質。這種氣質是可以經過訓練培養出來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像作家那樣管理自己的雙重人格
我們說一個人具有雙重人格時,往往是帶著貶義來說的。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具有雙重人格的。現代心理學發現,在每個人能夠覺察到的意識之外,還有一個廣闊的無意識世界。在有意識的領域,一個人是理性的、克制的,適應外部生活世界,因而是馴順的、服從的,沒有新鮮感的;而在無意識的領域,一個人是充滿了激情、好奇、沖動的,也就是非理性的。
作者指出,每個人都具有(或曾經有過)對新事物好奇敏捷的反應能力,對環境變化迅速敏銳的感受力,這些能力對作家而言至關重要。做白日夢也是無意識世界的一種表現,作家就是能夠把白日夢轉變為現實,而且還不能犧牲它所有的魅力的人。但對于作家來說,理性也是同樣重要的,就是成熟、沒有偏見、溫和以及公正的這些性格因素。
真正的作家都是把“兩個人”合為一體的。其中一個人是毫無靈感、普通平常、講求實際的人,和大眾一樣要忍受日常生活的壓力;另一半是敏感的、熱情的、有偏愛的,只是它不會把那些特征說出來,表現在現實生活的世界里。他們既成熟、沒有偏見、溫和而公正,又敏感,像孩子一樣天真。
最令人羨慕的作家,是那些已經認識到自身性格中有不同的屬性,但是能夠在不同的情形下與不同的人格和諧共處、生活、工作,并不斷進步的人。比如19世紀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每天從半夜12點起來寫作,在寫作中如狂似癲,但一到時間,他和外界特別是出版商打交道,就成了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普通人為什么成不了創意作家?因為人們用理性規訓非理性,直到日常生活把性格中的那一點激情和非理性消磨殆盡。僅靠著理性是成不了作家的!
如果你想成為作家,就要對自己性格中的這兩方面進行訓練。《成為作家》提出的第一項訓練,就是維持好天性中這兩個因素的平衡,把它們協調統一到一個整體性格中。
具體做法是,要把二者分開考慮并加以錘煉。你必須認為你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在特定的時間段,釋放你的激情與非理性,進行創意寫作。在另一個時間段,讓你講求實際的自我到外面的世界中接受建議、批評或反對意見,不應該由你敏感、情緒化的那一個自我來擔負你與編輯、教師或朋友等外界關系打交道的責任。
設定你自己具有雙重人格的好處是,可以清除你和世界之間顯而易見的障礙。你真實的自己躲在現實的面具背后,可以按照你自己的節奏發展你的藝術創造力。
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的作家卡夫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終其短暫的一生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保險公司職員,但在業余時間他寫下的文學作品改變了歐洲文學的地標。
二、像作家那樣形成寫作習慣
在現實中,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著豐富的經歷和想法,覺得自己只要有時間寫下來,就會是一部很好的小說。也有不少人真的去寫了,卻發現寫上幾次,就寫不下去了。因為普通人沒有作家的寫作習慣,想法再多寫不出來。
《成為作家》指出,作家要具備兩項基本功:一是無須疲憊不堪也可以寫很長時期;二是如果一個人能夠克服第一波疲憊,他就發現了精力無窮的源泉,即達到了著名的“第二次高峰”。
如何訓練自己的持續寫作能力?
一是無意識寫作訓練。作家都是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無意識進行寫作的人。如果你打算充分利用自己豐富的無意識,就要學會在無意識活躍的時候輕松而流暢地寫作。
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是,比你習慣的起床時間早起半小時或一個小時。盡可能地早起,不要說話,不要讀報紙,不要抓起你前一天晚上放在身旁的書來讀,立即開始寫作。想到什么寫什么,包括昨夜的夢,如果你還能記得的話;前天的活動;真實的或虛構的談話;對意識的檢查等等。
記住,一定要在你沒有進行任何閱讀之前進行寫作,把清晨的記憶和意識快速而不加評判地寫下來。
這個訓練可以持續你的整個寫作生涯中。不論何時,只要你面臨才思枯竭的危險(即使才思最敏捷的作家也會時不時遭遇這樣的危險),記住把鉛筆和紙張放在你床邊的桌子上,早晨醒來就開始寫作。
二是養成按時寫作、隨時寫作的習慣。
寫作者要教會自己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內寫作。你自己決定要用來寫作的這段時間,例如決定下午四點鐘開始寫作,那就不管發生什么事,你都要堅持寫作十五分鐘。
不要找任何借口。如果到了四點,你發現自己還在和別人談話,你必須脫身,信守承諾。你要日復一日地這么做,而且過段時間,要挑選一個不同的時間開始這項訓練。
通過這兩個奇怪而專橫的練習——早晨無意識寫作和預先安排時間進行寫作——你總有一天能夠隨心所欲地寫出流暢的文字。
其實這種訓練最好的職業是新聞記者。因為新聞事件發生是不分時間的,所以職業要求記者要隨時寫稿,而且還得快速出稿,因為發布新聞就是在搶時間。海明威等作家就是記者出身。
如果你一直做不了這個練習,作者建議你就放棄寫作吧。你對寫作的抗拒實際上要大于你對寫作的愿望,你會找到其他途徑釋放你的精力。
三、像作家那樣讀書
閱讀是寫作之母。沒有一個作家不是大量閱讀的。即使那些自學成才、無師自通走上寫作之路的人,都離不開大量的閱讀。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本人就是個閱讀狂,曾整夜整夜地閱讀大仲馬的著作。上面說的殘雪、莫言、李娟等人,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學歷教育,但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在開始寫作之前,有過大量閱讀的經驗。
但作家的閱讀方式不同于常人,他們的閱讀是批評式閱讀。
很多人都喜歡看小說讀名著,讀得如癡如醉,但絕大多數人并沒有走上作家之路。因為他們讀書只是為了欣賞,或者消遣。而作家的閱讀,是為了分析,或為了學習它的風格、結構,看作者如何處理他的問題。因此,作家式的讀書,至少要讀兩遍:
對于需要研究的故事、文章或小說,都要很快地不加評論地讀上一遍,然后進行總結判斷:寫一個簡短的大綱,做一個總結評價:你喜歡它,或不喜歡它;相信它,或留有疑問;你喜歡其中的一部分,而對其余部分不感興趣。
繼續擴大這些單調的問題。如果你喜歡,為什么喜歡?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只有一部分是好的,而其余部分相對較弱,看看你是否能夠看出來這個作者什么地方讓你不滿意:是因為人物雷同描寫得不好,還是偶爾出現了情節不連貫呢?你是否知道你之所以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么?
當你讀完第一遍之后,把它暫時放在一邊,然后拿起一支鉛筆和記事本,準備詳細地再讀第二遍。
第二遍閱讀,要從第一個詞開始,慢慢地、透徹地閱讀。如果那些答案漸漸清晰了,要隨時記下你的答案。如果你發現某些段落寫得特別好,尤其是如果作者能夠嫻熟地運用你難以處理的素材,就把那些地方標出來。以后就可以再回過頭來,用它們作為參照加以學習。
如果你已經知道了自己的一些弱點,那么你要特別注意,你正在閱讀的作品是如何處理你的困難的呢?
四、像作家那樣簡單生活
看作家寫的書,人物生活豐富多彩,故事曲折離奇,但多數作家的生活往往是簡單的,甚至是單調的。比方說我們熟知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除了寫作,最主要的消遣就是聽音樂和跑步,甚至成為一個馬拉松運動員。
作家往往要選擇簡單的、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創作狀態。作者建議每兩三個月或至少一年兩次,羅列一個完整的實際的日常行為清單,這將有助于你保持最佳狀態,創作出最豐富的作品。
作家的休閑,也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采用“無字”的娛樂形式,盡量自娛自樂;不要去看戲,不去聽交響樂,也不去博物館,而是長時間獨自漫步,或者在大巴上層獨自呆坐。在休閑時,有意識地拒絕說話或看書,對你的寫作會大有裨益。
結語:“成為作家”和“學會寫作”不是一回事
為什么說這本書是在學習各種技巧之前要研究的書呢?作者在創意寫作教學中認識到,一般的學生或大多數初學寫作者所遇到的困難并不是小說創作技巧所能夠解決的困難,他需要解決的是“我能不能寫”的自信心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表達欲望。這就是寫作的激情和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或者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作家的潛質。
為什么只有少數人成為了作家,而我們大多數人只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漸漸淡忘,以至于徹底遺忘了呢?除了生活本身的際遇,除了對自己的懷疑和對作家的神秘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在根本沒有理解寫作的本質之前就已經放棄了文學的夢想。
我們根本不相信創作的才能可以學習而來。或者,一個更為實際的原因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和途徑學習文學創作的理念、方法與技巧。
寫作確實存在一種神奇的魔力,而且,這種神奇魔力是可以傳授的。這是她的信念,也是《成為作家》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