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用平凡釀造的溫情老酒
二十個春秋,二十載芳華,世事變遷,不變的是一年一度華人的精神盛典《感動中國》如期在央視強檔奉上。年年歲歲世事異,歲歲年年人不同。故事在變,主角在變,不變的是讓人感動的情與義。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自《感動中國》問世以來,每一年都會有不同的面孔從幕后走向聚光燈下。也就是在此時,不論是群體,還是個體;不管是不為人識的默默無聞者,還是眾人皆知的公眾人物,當走進央視主播大廳,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和堅持詮釋著生命的意義,而且這種意義已經超出個人狹隘的自我,帶給國人的除了感動,更多是砥礪前行的動力。
“感動中國”,感動蒼生。一座座精神的豐碑,不需要刻意的雕琢,在邊關塞漠、長城內外豎起,光照寰宇,溫暖世界。不需要媒體的鼓噪,而是一個個擲地有聲的腳步的度量。在沒有進入公眾視野之前,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行動,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精心描畫著人生的坐標。圈點勾畫、輕重濃淡,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生活本然狀態的呈現。
梳理二十年《感動中國》一路播來的經歷,雖然展播大廳和舞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不斷地變化,但是不變的是一以貫之的節目風格和主題:沒有燈光絢麗的舞臺布景,不是高科技手段的競技場;故事的主體站在舞臺上,成為感動的對象時,都是大大的人。盡管來自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職業,但是此時此刻沒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身份和地位的人為附加,隨著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的講述而失去了框定力。社會分工的不同,就有了職業的分類。他們雖然所處的崗位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名字——國家建設、民族振興的打工人。
每個人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只要主體意識不缺失,就可以選擇自己的職業,就能夠決定自己從業的態度。2020年成為“感動中國”的主角,獲得“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榮譽稱號的有“身患絕癥堅守抗疫一線的“人民英雄”張定宇,為救援群眾犧牲在洪水中的消防員陳陸,改變山區女童命運的公益校長張桂梅,創辦愛心廚房溫暖無數人的萬佐成、熊庚香夫婦,戰功赫赫的志愿軍英雄王海,疫情中志愿服務、守護醫護的快遞員汪勇,與時間賽跑的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畢生致力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女學者葉嘉瑩,向絕壁要天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當代“愚公”毛相林,不畏艱險丈量祖國山河、六十七年初心不改的國測一大隊”。從職業的分布看,有從事高精端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有以命相許、救死扶傷、勇戰病毒的人民英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美麗的逆行者抗疫英雄團體,有不計生死,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抗洪英雄陳陸,有燃薪火、繼絕學,矢志播撒智慧種子的杏壇宿儒葉嘉瑩、張桂梅,有在平凡的崗位上,精于本業、心懷大愛的“愛心廚房”、“快遞小哥”、“現代愚公”,有保家衛國、一己之力捍衛國家榮譽的王海、國測一大隊。
對每個人來說,不論是精專類的職業,還是普通性的工作,他們沒有高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也沒有設定自己從事“驚天地,泣鬼神”的目標,而是把雙腳扎根在職業的土壤中,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不論世事怎樣浮華,任你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不改初心,銘記擔當”,正是秉持這樣的初心,每個人以極大的熱情擁抱生活、善待社會、精于本業。說他們擁有熾熱的家國情懷、赤子情結,不是頌贊歌,因為他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用雙手、雙腳,用智慧,甚至是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歌。對獲獎者來說,他們有的興許不懂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大道理,但是他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鐵肩擔道義”的真諦。汪勇的逆行、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的“愛心廚房”,不論是特殊時期,還是尋常日子,因為一份忘我的大愛讓死神望而卻步,讓幾度寒冷的冬天多了一抹暖陽。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過去的一年因為非同尋常,必將在歷史畫卷上留下一筆。再寒冷的冬天也會過去,因為春天終將來臨。生活充滿勞績,也要詩意地生活。詩意的書寫,不僅要物質的創造,更離不開精神的給養;薪火相傳,不單單是實物的接續,更需要文化的傳承。詩的國度,徑流不息的詩詞長河從遠古涓涓流淌,因為有
“你發掘詩歌的秘密,人們感發于你的傳奇。轉蓬萬里,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因為有無數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弘揚“三牛精神”—— 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精神,才有了源遠流長的詩詞文賦的光照千古。而大山的女兒,以其孱弱的肩膀,永不言棄的堅持,“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芬芳四溢,不僅芳香了杏壇,更滌蕩了靈魂......
2020年有太多的感動,走進銀屏的只是各行各業的“代言人”。多難興邦,因為不屈服于劫難的戰天斗地,張牙舞爪的怪力亂神的猙獰沒有了威懾力。欣賞著一張張可親可敬的容顏,品鑒著一個個讓人肅然起敬的故事,平凡中折射出偉大,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實實在在的行動。2021年的畫卷已經在面前慢慢舒展,每個人都是丹青妙手——“每個人都了不起”,該如何在屬于自己的畫卷上揮毫潑墨,決定了畫作的成色與質感。站在新的時代節點,繪就宏偉的畫卷,更需要愚公移山精神的砥礪。山高人為峰,路遠是家園,耕作于精,將會有更多的感動書寫。
(安徽省霍邱一中城南分校 陳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