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人際溝通技巧,它不僅能幫助拉進對話雙方的關(guān)系,還能幫助你獲取一些正式交流溝通中無法獲取的信息。可是,我們真的擅長寒暄么?我們來看幾個場景:
午飯時間剛過,你去上廁所的路上碰見一個同事剛好從里面出來,你打了聲招呼寒暄地說道:“吃過了吧?”對方一臉尷尬…
進電梯的時候碰見了領(lǐng)導(dǎo),不說話又不太好,于是問了句:“領(lǐng)導(dǎo)最近挺忙的吧?”領(lǐng)導(dǎo)說了句“是啊…”于是話題結(jié)束,尷尬…
逛商場的時候碰見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打了聲招呼問:“最近怎么樣啊?”對方回答道:“誒,挺好的,還不是老樣子。”你又不知道該如何接話,大寫的尷尬…
這樣的寒暄,不僅達不到拉進彼此關(guān)系的目的,還會陷入非常尷尬的狀態(tài),談話雙方只好掩面逃離現(xiàn)場,趕緊說一句“我先走啦!”
回想一下我們在過去寒暄的時候,是不是經(jīng)常會像上面的場景一樣,問一些“吃了么?”、“最近忙吧?”、“天氣挺熱的哈?”這樣的場面話,可是這類場面話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回答者只需要回答吃了、忙啊、是挺熱的啊,話題可能就此結(jié)束,只剩尷尬在風(fēng)中搖曳。
那有沒有什么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寒暄呢?在《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這本書里提到了幾種方法。
1.興趣導(dǎo)向
“怎么,沒吃早飯啊?”
“是啊,起晚了。”
“昨晚熬夜看球了吧?”
“誒,別提了,我的意大利啊,又輸了。”
“對了,你說起足球,下個月鳥巢有皇馬的邀請賽你知道嗎?”
“……”
2.贊美導(dǎo)向
“張總早,您出去開會?”
“對,見個客戶。”
“您這條領(lǐng)帶很帥啊,老婆給買的吧?”
“哈哈,對,都好幾年了。”
“看上去跟新的一樣。噢,張總,公司年會時間最后定了嗎?今年大家可都盼著您的歌聲呢,唱功那么好。”
“……”
3.建議導(dǎo)向
“咦,這么巧,你也在這逛著呢?”
“家里來了親戚,想找個地方吃飯。”
“六樓新開了一家川菜館,我們上周剛吃過,很不錯。”
“是嘛,那行啊,我們也去試試。”
“……”
4.理解導(dǎo)向
“看你再朋友圈上發(fā)的消息,上周你是不是搬家了,搬完了嗎?”
“搬是搬完了,生一肚子氣。”
“怎么啦?”
“房東非說我搬家把地板搞花了,扣了一部分押金。”
“啊?還有這種事,這太欺負人了吧,不能就這么算了呀!”
“唉,我也不想跟他掰扯了,就這樣吧。”
“確實挺過分的,不過我以前的房東比這個過分十倍。”
“……”
在寒暄的時候這四種導(dǎo)向為我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不論是興趣、贊美、建議還是理解導(dǎo)向,它們都有幾個共同的特性:
1.以對方為主
只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開展對話,才更容易獲得別人對你的信任,而不是讓對方感受到你只是為了寒暄而沒話找話的說一些場面話。
試想一下,如果對方說出了你此刻的想法,并且站在你的角度去關(guān)心你、理解你、贊美你,你是否會多幾分信任,從而更愿意讓對方走進你的內(nèi)心呢?
2.以開放式問題為主
封閉式問題對方只需要回答是或否即可,一旦回答完畢,話題可能也面臨終止的風(fēng)險。而開放式問題,能夠幫助我們打開對方的話匣子,從而獲取更多信息,保證話題的延續(xù)性。
在使用這個方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點的就是,它的適用邊界條件是需要雙方站在一起,進行簡單寒暄的時候才能使用。如果只是路過碰一面的寒暄,可以簡單打招呼即可。但是,即使是雙方要站在一起,寒暄的社交屬性決定了它并不會要求太過持久,否則反而會讓對方倍感壓力。
所以,想要通過寒暄走進他人的內(nèi)心,最根本的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從興趣、贊美、建議、理解這四個維度多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