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螃蟹是很常見的一種海鮮食品,很多人都會經常吃螃蟹。螃蟹的營養價值較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歡。經常吃螃蟹對身體有好處,能抗感染,促進傷口愈合,還能預防腫瘤。
所謂九雄十雌,相信到現在大家已經吃了很多次螃蟹了,可是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這個細節?
當然,這個圖并不是P的。江浙一帶的人們一般都知道,這個東西叫“蟹和尚”,也就是“法海你不懂愛”的那個法海。那么,法海好端端的,藏到螃蟹殼里面干嘛去了呢?原來在蘇杭盛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
《白蛇傳》中,有情有義的白娘子為了向法海討還丈夫,來了個水漫金山。法海和尚沒有辦法,只好將白娘子鎮壓在雷峰塔中。然而,當地的老百姓紛紛為白娘子打抱不平,消息傳到了玉皇大帝那兒,他連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辦。
太白金星率眾天兵天將,下凡捉拿法海和尚。法海和尚趕緊溜之大吉,逃到了陽澄湖邊時,發現自己已無路可走。情急之中,看見水灘的石縫間有一只螃蟹正在蛻殼,身體變得軟軟的,沒有抵抗能力。他抓住時機,立即從蟹殼的縫隙里鉆了進去,躲藏在蟹殼里一動也不動。
可是,法海的一舉一動絲毫也沒有瞞過太白金星厲害的眼睛。他在云層里看得清清楚楚,對躲藏在蟹殼里的法海說:“你做了兇人,天地難容。本該一個霹靂將你打死,看你有悔改之意,今天放你一條生路。從今以后,你必須安分守己,坐在蟹殼里修煉正果!”
躲在蟹殼里的法海心里暗暗叫苦。可是他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從此,他只能終日坐在蟹殼里盤腿打坐,尊旨修行。
關于這段故事,魯迅先生在其《墳》一書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有明確的記述。魯迅先生生于浙江紹興,從小應該沒少吃螃蟹,所以深知“蟹和尚”的故事。這篇文章的產生原因是當時的雷峰塔確實倒掉了,這個是一個社會新聞。因為先生打小便從祖母那里聽了白娘子的故事,對白娘子充滿了同情,對多事的法海充滿了憤恨,所以就指桑罵槐,作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當然不是僅僅為了罵多事的法海的,主要是其他什么……)。文章的最后,魯迅先生是這樣結束的:
當初,白蛇娘娘壓在塔底下,法海禪師躲在蟹殼里。現在卻只有這位老禪師獨自靜坐了,非到螃蟹斷種的那一天為止出不來。莫非他造塔的時候,竟沒有想到塔是終究要倒的么?
活該。
“活該”兩字圈住,大師作品,筆力在這兒就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