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也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你需要在24小時中劃出一部分時間來閱讀;還要學會如果挑書;學會如何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讀;還要學會怎么讀、怎么做筆記;還要想辦法解決遺忘問題;還得有一套驗收系統(tǒng),來檢驗你是否讀懂了一本書以及是否已經(jīng)應用在自身上。
零、你沒時間閱讀嗎?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沒有時間讀書,而是我們根本就不重視讀書。也許我們嘴上會說讀書很有必要,但實際上我們心里的確沒重視。因為即使你讀完一本實用類書籍,也只有通過你的實踐它才能起作用。而且就算是能起作用,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顯現(xiàn)。也就是說,讀書是為了未來的自己做準備。但大多數(shù)人其實是不重視未來的,他們僅僅是關注當下發(fā)生的事情,他們也不認為未來的事情重要,甚至有個專有名詞“未來折扣”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
我自己也是一樣,過去一年我也沒讀幾本書。但最近兩個月,我意識到這個問題,于是開始了我的閱讀計劃。每個月固定一些錢買書,每天固定時間讀書,通常是早晨做完冥想練習和英語朗讀練習后就開始花一到兩個番茄鐘的時間讀書。結果,在48天內(nèi),我已經(jīng)讀了18本書,并且每天在微博上寫點總結心得。當然現(xiàn)在閱讀的這些書大部分都是實用類書籍,內(nèi)容也比較淺顯易懂。
這次閱讀經(jīng)歷也讓我明白,只要提前把書買好,把閱讀先安排在日程中,我就能有時間閱讀。而且閱讀的進度也是我以前無法想像的,當你真正把閱讀當回事時,發(fā)現(xiàn)速度會比你想像的快。有很多事情,只要我們?nèi)プ隽耍蜁l(fā)現(xiàn)原來沒原來想像 的那么難。也會感嘆以前怎么就沒去做。
一、如何挑書
書單應該自己去找,而且只要自己去搜索,就一定能找到,因為在你之前肯定已經(jīng)有很多人讀過相關主題的書,而且這當中有一部分人肯定會寫書評、推薦語等等文章。有些人做完相關主題閱讀,甚至會直接把自己閱讀過的書放進文章。如如我完成“時間管理”的主題閱讀后,在文章中就把讀過的十本書放進附錄。
挑書的能力就是需要逐步積累。只要你嘗試幾次,就會發(fā)現(xiàn)直接向別人索要一份書單會害了自己,因為:
向別人索要書單是使自己的挑書能力逐步退化直至為零的最有效方法。
--《我的讀書經(jīng)驗》李笑來
下面是我在挑書過程中積累的三個經(jīng)驗:
- 作者
靠譜的人寫出來的東西通常來說也是靠譜的。在決定是否花時間精力去讀之前,可以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作者在該領域中的能力。 - 靠譜的人的推薦
平時看到別人的推薦,先加入亞馬遜的心愿單。這樣一張清單能幫助你快速找書。 -
版權頁
版權頁.jpg
在版權頁,你可以看到很多信息,比如出版日期、版次、印刷次數(shù)。如果是工具類書,通常出版日期離現(xiàn)在近些會更好。而對于大部分書來說,版次、印刷次數(shù)越多越好。像亞馬遜還會把一些書的版權頁放在商品描述的文摘或者是“在線閱讀”中。
查看版權頁也是最快速的一種挑書方法。比如,我在亞馬遜挑有關論語的書籍時,亞馬遜推薦了六本書,我直接看版權頁,發(fā)現(xiàn)只有楊伯峻的書超過十次印刷,而其它書都只有一次印刷。于是我就直接買了楊伯峻的《論語澤注》。
二、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一本書要先從序和目錄開始讀,因為讀完這兩部分你就可以對這本書形成一個框架,能大概知道每個章節(jié)想做什么,章節(jié)之間的邏輯如何。
1.序
所有作者都是心機裱,每一本書都是結構性的產(chǎn)物,好東西在序里面,我會花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時間寫序言,所以序言是一本書最好的精……
--《每天聽見吳曉波-如何讀透一本書》
2.目錄
目錄是結構這本書的框架性的思考,讀懂目錄后,再去讀這本書,你腦子里就會有空間和結構的概念。
--《每天聽見吳曉波-如何讀透一本書》
看目錄時,你也可以標注那些你最感興趣的章節(jié),如果你在進行主題閱讀,也可以在目錄中直接找到那些與你主題相關的章節(jié)。
3.限定時間和目的
限制時間和目的都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從而加深記憶。
4.精讀
速讀其實是指快速挑出對你重要的內(nèi)容之后進行精讀。閱讀速度快與慢其實是建立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的。若書好理解,自然讀得就快。不好理解,就算你再快,像有些書中說的用手指快速移動來帶動眼球運動,這樣讀又有什么用呢?
很多人學快速閱讀其實是覺得有那么多書要讀,如果不能學會快速閱讀,那就來不及了。這就像養(yǎng)成習慣一樣,很多人就是覺得需要養(yǎng)成的習慣有這么多,生怕自己來不及,所以就想同時養(yǎng)成四五個習慣。結果就是一個都養(yǎng)不成。閱讀也是一樣,若是你讀得少,那就耐心讀,等讀到一百本,特別是用主題閱讀之后,速度自然會快起來。
精讀方法除了一字不差地閱讀外,對那些你覺得特別好的內(nèi)容,還可以朗讀甚到是抄寫一遍。這些方法實際上就是讓你能有更多維度的體驗,以此來加深記憶和理解。
三、如何做筆記
做筆記的目的是讓你標記那些對你有啟發(fā)的文字,并且及時記下你的感想。這樣不僅能加深你的記憶,也節(jié)省重新閱讀的時間,同時也能為后面的輸出做準備。
通常有四個步驟:
1.標記
閱讀得時候,碰到有啟發(fā)的句子就做些記號。先劃線、打問號或記下你的感想,然后在這頁折一角,方便后面的查找。若是很重要,則可以將上下兩解都折起來。當然,如果也可以用便簽或是兩種方法合用。具體用什么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及時地標記。
2.將重點記在目錄上
可以把目錄當做這本書的地圖,只不過原始的地圖還是有些簡陋,若是你把一些關鍵詞或相關的結論,或是一些你認為很好的類比或典記到目錄上,就相當于你有了一張屬于你自己的詳細地圖。當你看著這張地圖,你就能清楚地知道這本書講了什么內(nèi)容。
我會在目錄頁帖上便簽,需要時就能直接翻到目錄頁,可以減省不少時間。補細目錄時,最好使用“一眼筆記法”,就是看了內(nèi)容后,印在腦子里,再寫在目錄上,而不是一邊看一邊抄。先在腦子里過一遍有助于記憶。
3.一元筆記法
讀完一本書,做好標記后,我們可以開始寫“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具體的格式如下圖:
畢竟在目錄上也不適合進行大段的摘抄和寫大段的感想。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單獨寫一份讀書筆記。
“一元筆記法”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中提出的方法,就是只準備一個筆記本,按時間序寫筆記。然后用類似于“[讀書筆記][《書名》][作者]”這類關鍵詞來建立索引。當然筆記內(nèi)容不僅僅限于讀書筆記,可以是臨時的感想,每日總結,還可以貼上其它紙。目的是讓你每天都可以記錄,如果按主題單獨準備一個筆記本,不僅要維護的筆記本數(shù)量變多,而且有些筆記本也不能做到每天記錄,就不容易養(yǎng)成記錄的習慣。
每周只要拿出一個筆記本,就可以回顧這周做的所有筆記。經(jīng)常回顧不僅可以加深你的記憶,還可以會有意外的感受 和收獲。
4.導入到wiz筆記
將筆記電子化的好處就是能隨時隨地地查看,而且還不會出現(xiàn)弄丟筆記本的情況。不過最大的好處還是在于能快速的檢索。當筆記數(shù)量一多,最費時的就是查找,電子化可以一定程度的減少這部分時間。
四、如何加深記憶
若是花了這么多時間讀完一本書,結果沒過多久就全忘了,那不是太可惜了。可惜的不是我們買書的錢,而是我們消耗的時間和注意力。
一周至少輸出三次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次的輸出,而且要嘗試多維度的輸出。
通常的輸出方式有以下幾鐘:
1.做筆記
2.把每日總結分享到微博微信
公開的好處就是強迫你認真地寫,如果僅僅是自己看,就有可能應付了事。
復述給別人
復述時要講出具體內(nèi)容,怎么好?好在哪里?而不是說“這本書很多,推薦你讀一下”。畫思維導圖
“畫”可以調(diào)動大腦更多的區(qū)域,畫出結構圖讓你記得更清楚。RIA便簽法
讀書的目的不是記住書中的內(nèi)容,而是將部分內(nèi)容應用到自己身上。將那些你需要運用的原則方法記錄到便簽或滴答清單上,想清楚你要如何應用。然后每天回顧,看看自己是否在應用這些原則和方法。-
寫書評或做筆記PPT
讀完一本書后不要立刻寫書評,不然寫出來的文章可能缺乏客觀性。就像看完一部電影一樣,可能剛看完時會特別激動、興奮,評論時也就會更加主觀。如果過兩天,讓自己平靜下來,就能更冷靜一些。我們通過前三種方法相當于進行了當天的復習,兩天后寫書評更符合“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規(guī)律。寫作也是一項驗收機制,它可以檢驗你是否真得讀懂了一本書。當你嘗試去寫得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腦子里想得和你寫得可能很不一樣。原來以為已經(jīng)理解的概念,在你寫得時候卻發(fā)現(xiàn)根本無從下筆。當你逼著自己寫出些內(nèi)容時,你就會逼著自己深入思考書中的知識,也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睡前閱讀
雖然有些書中提到睡前閱讀不僅可以加深記憶,還能讓你更快入睡,但都沒有給出科學依據(jù)。不過試試又何妨呢?總比睡前玩手機要好吧。
五、讀什么
知識是一座密林,只有當我們先開出第一條路后,我們才能可進可退,才可能逐漸探索整個密林。沒開好這第一條路,我們在密林里東奔西走,或是采集奇花異草,只能說是瞎逛亂走。
--《越讀者》
我們要做的就是帶著問題讀書。先挑選一個你感興趣的問題或是主題,然后通過搜索相關書籍??赐赀@些書,你可能就會有新的問題,所以就繼續(xù)往前走,不斷地重復這個過程。知識結構就是在不斷地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構建并完善好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像是在密林中建立了一座自己的堡壘,然后才能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地探索整個知識密林。
六、主題閱讀
我們開出第一條路的方法其實就是主題閱讀。
由我來說,主題閱讀就是由于某個問題或疑惑激發(fā)你強烈的好奇,而同時閱讀許多種書籍,參考許多資料,有能力找出一個答案。
--《越讀者》
主題閱讀的步驟:
- 選定主題或問題
- 挑選書籍和資料
- 通過目錄挑出與主題相關章節(jié)
- 第一遍閱讀
通過前面的方法閱讀,將重點記在目錄頁,方便后續(xù)匯總。 - 建立框架
可先從某一本書的目錄建立框架的雛形。 - 填充、補細框架
根據(jù)框架,再一次閱讀筆記,將所有觀點匯總到框架中,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做刪減、整理。 - 寫作
通過寫作來檢驗你是否已經(jīng)對這個主題有了框架性的、自己的理解。
結語
正確的讀書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讀,不是用“大腦”去認知,而是用“身體”去實踐。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
只有使自己產(chǎn)生了變化,獲得了成長,讀書才有意義。
附錄:參考資料
書
- 《越讀者》郝明義著,張妙如譯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奧野宣之著,張晶晶譯
-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秋葉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二志成著, 馮適宜譯
- 《讓未來現(xiàn)在就來》彭小六
- 《過目不忘讀書法》樺澤紫苑著,張雷譯
- 《超級閱讀術》齋藤孝著,趙仲明譯
其它
- 《選書的基本原則》 李笑來
- 《閱讀只有一種:精讀》李笑來
- 《我的讀書經(jīng)驗》李笑來
- 《如何讀透一本書》吳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