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問國人是否知道滑鐵盧戰役,相信只要讀過高中世界歷史的人都會十分肯定地回答:“當然知道。滑鐵盧戰役拿破侖戰敗,結束了自己的軍事傳奇”。
但是,如果問大家,滑鐵盧戰役發生在什么地方?相信有許多人一臉驚詫:“納尼,滑鐵盧戰役不是就發生在比利時那個叫滑鐵盧的小村莊嗎?”
還真不是。滑鐵盧戰役實際發生在臨近滑鐵盧的蒙圣讓。法國人就將這次大會戰命名為“蒙圣讓會戰”。而作為勝利一方的普魯士人希望命名為“佳姻之戰”,以慶祝英普兩軍在名叫佳姻的地方勝利會師。
英國人則稱之為“滑鐵盧戰役”。因為英軍的后方司令部設在了滑鐵盧;而這里恰巧有一個郵局,發往英國的戰爭消息郵件都蓋著“滑鐵盧”的郵戳。英國報紙使用了最不準確的名稱,卻成為了世界歷史的一部分。
一百年來,歷史學家、文學家有關滑鐵盧戰役的作品汗牛充棟。就像人們誤以為滑鐵盧戰役發生在滑鐵盧一樣,這場戰役過程和成敗得失還有許多不解之謎。
歷史是勝利者述說的,也是后來者述說的。英國軍事史專家蒂姆·克萊頓的著作《滑鐵盧:決定歐洲命運的四天》,廣泛引用新近發現的史料,以“小時”為計量單位,揭示4天3場戰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實次序,力圖澄清滑鐵盧戰役的種種爭議。
一、4天3戰,一場如此接近勝利的失敗
■黑云壓城城欲催
1812年,50萬法國軍隊遠征俄羅斯,幾乎全軍覆沒。1813年10月萊比錫戰役,拿破侖被兩倍的反法聯軍兵力擊潰。1814年3月底,反法聯軍攻占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復辟。
1815年初,反法同盟在維也納開會,分贓不均,劍拔弩張,引發法國人民不滿。1815年2月26日,拿破侖離開厄爾巴島,舊部紛紛歸附。
3月12日,拿破侖進入巴黎,重登皇位。3月25日,英、俄、普、奧、荷、比等國結成的第七次反法聯盟,集結重兵70萬準備進攻巴黎。
此時,拿破侖面臨軍事上的兩種選擇。第一個方案是打一場防御戰。軍事上勝率更大。但不得不放棄大片的法國領土,百姓遭受蹂躪,政治上不得人心。
第二個方案是先下手為強。在奧地利人和俄羅斯人做好戰斗準備之前,攻擊位于比利時的英國荷蘭聯軍和普魯士軍隊。這個計劃軍事風險大,卻有更好的政治回報和前景,可以贏得法國民心,獲得比利時人、英國輝格黨人支持,瓦解反法同盟。
進攻是孤注一擲的賭博,而拿破侖從來都是一個賭徒。
■6月15日,突襲、撤退
從比利時邊境城市沙勒羅瓦到首都布魯塞爾一線,西邊是英國荷蘭聯軍,東邊是普魯士軍隊。拿破侖決定攻擊這一線,像刀劈竹子一樣,企圖將普魯士人趕回德意志,將英國人朝相反的方向趕向大海。
15日凌晨2點30分,法軍向法國邊境要塞莫伯日集結。對面就是比利時沙勒羅瓦,駐軍是普魯士第一軍。
凌晨4點30分,法軍開炮,普軍且戰且退。
上午11點,拿破侖率軍進入沙勒羅瓦,接著揮軍東北,意圖追擊摧毀普軍。同時,命令奈伊元帥指揮第一軍和第二軍,構成左翼法軍,防止英荷聯軍從西面干預。
下午4點,拿破侖親率近衛軍抵達日利地區,出于謹慎,等待法軍第三軍的步兵趕來。
下午5點,法軍發起攻擊,普軍有序撤退。
■6月16日,一勝、一負
16日下午2點30分,法軍追擊圣阿芒和利尼地區的普軍。普軍不再撤退,就地頑強抵抗。與此同時,奈伊元帥率領的法軍左翼在四臂村遭遇威靈頓公爵率領的2萬多英荷聯軍的阻擊。
下午3點15分,拿破侖向奈伊送去了一份用鉛筆寫的便條,要求奈伊用第二軍牽制四臂村的英軍,讓德隆將軍帶領第一軍向圣阿芒前進,協助拿破侖攻擊普軍右翼。但這一消息送到了德隆第一軍,卻沒有送抵奈伊處。
下午3點30分,四臂村,奈伊發起第2次攻勢,英荷聯軍即將崩潰。當奈伊決定召來德隆第一軍,徹底擊垮英軍時,卻被告知德隆已經率軍東進。奈伊大發雷霆,命令傳令官立即追上德隆,命令返回。
折返的緊急命令讓德隆陷入了困惑,最后他只得折返。他事后辯解說,自己沒有收到皇帝直接下發給他的命令,只是看到了皇帝寫給奈伊的便條。
下午5點30分,圣阿芒和利尼地區,拿破侖動用戰斗力超強的近衛軍,發動猛烈進攻。普軍潰敗。法軍獲得了一場不完整的勝利,但未能徹底打垮普軍。
與此同時,法軍左翼奈伊元帥的部隊在四臂村的攻勢,被英荷聯軍不斷趕來的增援部隊遏制,并最終被擊敗。
■6月17日,暴雨、黑夜
17日早上,拿破侖確認威靈頓的英軍主力就在四臂村,立即抽調大軍,向西掉頭,以期望一舉擊碎英國人。同時,留下格魯希元帥率領三分之一的法軍,牽制普魯士人。
可惜威靈頓已率軍后撤,加上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法軍喪失了與英國人單獨決戰的機會。
■6月18日,慘勝、惜敗
18日凌晨,蒙圣讓地區,拿破侖命令部隊迅速做好開戰的準備。他的計劃是第二軍部署在左側,負責牽制威靈頓強大的右翼,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與此同時,以第一軍為拳頭的其他部隊猛攻英軍較為虛弱的左翼。
上午9點,拿破侖被迫推遲進攻。因為前一天的滂沱大雨和強行軍,部隊疲憊而分散,泥濘的道路不利于部隊調度和炮兵戰力的發揮。
上午11點,法國炮兵開炮,滑鐵盧之戰拉開了序幕。此時,拿破侖有大約7.45萬人:5.3萬名步兵、1.5萬名騎兵和6500名炮兵,以及254門火炮。威靈頓只有7.43萬人和相比之下少得多的156門火炮。
法軍在炮火的掩護下,騎兵、步兵輪番沖擊。英荷聯軍在付出巨大的代價之后,挫敗法軍第一次大規模攻擊。
下午3點,拿破侖重建炮兵陣地,發起第2次攻擊。主攻部隊是洛博將軍第六軍的6000名步兵生力軍。威靈頓投入幾乎全部的預備隊,扛住了法軍的進攻。
下午5點,拿破侖得知普軍即將趕到增援英軍,但是不知普軍多寡。時間緊迫,他組織法軍40個中隊4000余人的騎兵進行大沖鋒。雙方都精疲力盡,戰斗陷入僵局。
下午5點45分,普魯士軍隊陸續抵達。普軍2.9萬人和64門火炮對抗拿破侖右翼洛博的9000人。洛博將軍在頑強抵抗1個鐘頭之后,兵力損失過半,只得撤退。
下午近7點時,戰場發生了詭異的一幕:普魯士人把英荷聯軍中奧蘭治-拿騷團的士兵當作法國人,發起了猛烈攻擊。因為他們的制服和法國軍隊相似。
法軍沸騰了,他們以為是格魯希元帥的軍隊尾隨普軍,在后方發起了攻擊。正是這種誤會,拿破侖決定調用余下的近衛軍各營,發動最后一擊。
被鼓舞的法軍士兵取得了局部的優勢,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普軍增援部隊投入戰斗,法軍從驚喜轉為困惑和失望,遭受沉重打擊,最終潰敗。
拿破侖徹底輸掉了一場看似如此接近勝利的會戰。在18日這天,20萬人在一個不足2.5平方英里的戰場上廝殺。當晚,有多達4萬具死尸和重傷者躺在戰場上。
二、輸贏只在一念之間
“這是我經歷過的最為絕望的一戰。在過往的戰斗中,我從來沒遭遇過這么多的麻煩,也從未如此接近過戰敗。我們的損失巨大,尤其是英國步兵中的精英,我從未見過步兵表現得這么好過。”——威靈頓公爵
“我已經喪失了必勝的感覺,早年的信心已經離我而去……我內在的本能覺得事情的結果會是一團糟。這種感覺一直潛藏在我的心里。”——拿破倫
多少后世之人為拿破侖扼腕嘆息,試圖探究這位曾經睥睨天下的軍事天才最終失敗的原因。
■拿破侖并不了解他的對手
英軍司令威靈頓公爵與拿破侖同為46歲。他勇敢、冷靜,臨危不亂。他有一雙能看出地形潛在軍事價值的敏銳眼睛,擅長防御戰。士兵不太喜歡他,但是信任并敬佩他。
普軍司令布呂歇爾侯爵時年72歲半,老辣堅毅。55歲的參謀長格奈澤瑙足智多謀,兩人曾聯手在1813年萊比錫戰役中打敗過拿破侖。
兩支軍隊相對于拿破侖早前戰勝的對手具有不同的特性;都是由杰出的將領指揮,輔以經驗豐富、長期合作、相互信任的參謀團隊與副手;都有久經沙場的核心部隊,英國步兵和KGL的老兵更是出類拔萃;而且他們有運轉更好的有效的指揮通信系統。
拿破侖對敵人了解不夠多,低估了兩個指揮官相互協助的決心。他認為威靈頓在6月16日不會設法支援普魯士人,不過他錯了;在6月18日,他認為普魯士人不能馳援威靈頓,他又錯了。
滑鐵盧戰役的關鍵在于英軍和普軍聯合作戰。拿破侖幾乎成功阻止他們這樣做,但是功敗垂成。
■法軍失去“人和”
法國部隊擁有相當豐富的戰爭經驗。但有許多團新近才重組,士兵不熟悉自己的長官,也缺乏軍事訓練,軍紀較以前松散。
有相當數量的保王派的軍官留在軍中。這些軍官在6月的戰役中開了小差。將領們不了解他們的部隊,彼此之間不服氣。
參謀長的人選是一個大問題。由于路易·貝爾蒂埃元帥的突然去世,拿破侖只得任命蘇爾特元帥擔任參謀長一職。
貝爾蒂埃從1796年第一次意大利戰役開始,就是拿破侖的參謀長和最親密的戰斗伙伴。貝爾蒂埃能深刻地洞悉皇帝的想法,將他的意圖轉化為命令,并填補他在快速思考時略去的細節。他卻于6月1日墜窗身亡,至于被謀殺還是意外事故,是個永遠的不解之謎。
蘇爾特曾在路易十八手下擔任陸軍大臣,這讓拿破侖不太放心,沒有給予他戰場指揮權。他是一個優秀的騎兵指揮官,但是從來沒有指揮步兵以及多兵種協同作戰。他習慣于聽命行事,面對突發事件,無法聯絡、調動法軍的全部資源。
例如,強大的德隆第一軍在6月16日整個下午,滑稽地躊躇于兩個戰場,在信使送來相互矛盾的命令時不知道要前往何方。結局就是拿破侖錯過了先消滅普軍,再集中兵力,消滅英荷聯軍的歷史機遇。
■格魯希的失誤
在拿破侖時代,軍事情報的獲得不完整、不準確、遲緩。用兵之道在于細致的計劃與快速即興的調整巧妙結合。拿破侖的滑鐵盧戰役在構思上是巧妙的,不過執行構思所需的速度和精準度已超出了他的參謀部、副手,甚至是不再年輕的拿破侖的能力范圍。
拿破侖選擇的兩個副手,格魯希缺乏主動性,奈伊缺乏冷靜才智,也沒有足夠的參謀人員幫助他們控制部隊,并同總司令部保持聯絡。
格魯希錯誤地認為所有的普軍都在一處,卻不知道格奈澤瑙和布呂歇爾親率一部分普軍秘密增援英軍,也沒有在自己與拿破侖之間布置一些應急力量。當滑鐵盧戰場法軍失敗的時候,格魯希仍在離滑鐵盧只有三小時路程的地方尋找普軍,并斷然拒絕手下“趕快向開炮的地方前進”的建議。
最終,這場戰役因為關鍵副手們的猶豫和自私,發生了根本性轉折。
三、假如拿破侖獲勝……
假如6月16日法軍徹底擊潰了普魯士軍隊,假如沒有6月17日那場大雨,假如6月18日拿破侖決定進攻的命令沒有推遲,假如法國援軍提前趕到,或者阻擋住普軍的增援,那么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但滑鐵盧戰役以一個細小的變量,改變了歐洲甚至世界歷史的走向。
讓我們來一次腦洞大開,假想一下,如果拿破侖獲勝,歐洲和世界的歷史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假想一:拿破侖與歐洲反法聯盟的戰爭將持續,1848年歐洲革命將不會發生。
拿破侖的最終失敗,結束了歐洲大陸超過20年的戰爭。它穩固了波旁家族在法國和西班牙,以及奧蘭治家族在尼德蘭王國的復辟,從而使封建君主制比法國大革命之前更為堅實。對一些自由主義者來說,拿破侖的戰敗意味著“人類的自由從世界上徹底消失”。英國反對黨領袖塞繆爾·惠特布雷德甚至因此自殺身亡。
如果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獲勝,他將擊垮歐洲反法聯盟,在歐洲大陸上,推行更寬容的宗教自由政策,更普遍的選舉制度,農民將獲得更大的人身自由,歐洲大陸將更早地建立現代司法體系,以及自由流通的統一市場。1848年歐洲革命將不會再發生。
■假想二:英國將不會成為歐洲主導者,也可能不會成為世界海洋的霸主。
滑鐵盧會戰以及之后的談判中,英國人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場勝利終結了英法兩國之間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英法之間激烈的商業競爭。這場競爭從路易十四開始,直至滑鐵盧戰役拿破侖失敗為止。
在這一背景下,滑鐵盧戰役鞏固了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戰果,英國收獲了海洋和全球貿易的主宰權,在海軍、殖民地、商業、金融和工業的實力方面成為全球領頭羊,并成為后來100年的世界霸主。
如果拿破侖贏得滑鐵盧戰役的勝利,他將打碎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締結的所謂神圣同盟,徹底擊垮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法國將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宰,并將在全球海洋和貿易中與英國展開更激烈的爭奪。法國有機會洗刷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恥辱,成為世界海洋的霸主之一。那樣的話,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可能不會發生。
■假想三:普魯士將無法統一德意志。德國也將不會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普魯士軍隊在滑鐵盧戰役中的顯赫戰功,促進了普魯士民族意識的覺醒,加速了德意志統一的步伐。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立了歐洲的新秩序,由34個班和四個自由城市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19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1862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宰相,開啟了德國統一的步伐。
如果拿破侖贏得了滑鐵盧戰役,18世紀的歐洲大陸將是法語主導的一體化社會,與擁有海上霸權地位和殖民地宗主大國的英國形成較為穩定的地緣戰略平衡。而德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仍將是分崩離析的游離狀態,最多不過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某個行省。德國的大國崛起可能仍只是俾斯麥的夢想,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許就是某些歷史虛構小說的杜撰。
類似的假想,我們還可以列出許多。可惜,歷史只有“事實”,沒有“假如”。
英雄的功虧一簣,或許就是英雄的宿命。“滑鐵盧”一詞,從此也成了成功者突然失敗的同義詞。猶如中國人常說的“走麥城”。中國古代戰神關羽溫酒斬華雄,過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最終卻敗走麥城,身首異處。同樣的豪情萬丈,同樣的英雄末路。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慨然寫到:“拿破侖這次獲勝可能嗎?我們說不可能。為什么?由于威靈頓的緣故嗎?由于布呂歇爾的緣故嗎?都不是。如果拿破侖在滑鐵盧勝利,那就違背了19世紀的規律。一系列的故事早已在醞釀之中,迫使拿破侖不再有立足之地。情勢不利由來已久,那巨人敗亡的時候注定到來……”